2015-11-19
收藏
编辑寄语:本教案是我对整节课或本课时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归总,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能力。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 复习与引入过程
回忆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轨迹,当01时是双曲线,那么当e=1时,它又是什么曲线?
2.简单实验
如图2-29,把一根直尺固定在画图板内直线l的位置上,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的边缘;把一条绳子的一端固定于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上的点A,截取绳子的长等于A到直线l的距离AC,并且把绳子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一支铅笔扣着绳子,紧靠着三角板的这条直角边把绳子绷紧,然后使三角板紧靠着直尺左右滑动,这样铅笔就描出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反复演示后,请同学们来归纳抛物线的定义,教师总结.
(2) 新课讲授过程
(i)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得出抛物线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ii)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出:方案3中得出的方程作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是因为这个方程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方程中的系数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一次项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
必修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必修1《3.2.2函数模型应用实例2 》
1.1.2 程序框图3(必修3)
必修1《1.1.2集合的基本关系1 》
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2
空间直线与平面关系
必修1《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必修1《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 》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必修1《2.3幂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
必修1《1.1.1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一) 》
必修1《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4 》
必修1《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
1.1.2 程序框图1(必修3)
1.2.3 算法基本语句1(必修3)
必修1《2.3幂函数》1
必修1《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2 》
必修1《1.1.1集合1.2 》
必修1《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3 》
必修1《1.1.1集合》
1.2.2算法基本语句2(必修3)
必修1《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
1.1算法流程图(必修3)
必修1《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4 》
1.1.2程序框图(必修3)
3.1.5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必修1《3.2.2函数模型应用实例1 》
3.1.4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1.2算法基本语句(第二课时)(必修3)
必修1《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