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连加”教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三...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连加”教案

2015-11-09 收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算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实录

师:我们先做一组口算题。

出示:

6 + 9 = 7 + 6 = 8 + 8 =

4 + 7 = 9 + 5 = 7 + 9 =

3 + 9 + 4= 4 + 8 + 8 = 6 + 8 + 9 =

3 + 9 + 7 = 4 + 6 + 8 = 6 + 8 + 2 =

教师请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开火车报得数,其余学生核对。

师生共同讨论三组连加算式的算法,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便的算法。

[评析:三位数连加是一位数连加的拓展。教学新课时,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这种联系,以6道一位数加法与6道一位数连加为复习内容,安排学生视算笔答。这样组织,全班一开课就进入了紧张的计算练习之中,为新课学习顺利迁移,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的口算水平在不断提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探讨有关几个班借书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39页例题的情境图。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问题,想一想算式怎么列?

生:85 + 143 + 126。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85 + 143 + 126。

师:你觉得今天学习的计算有什么特点?

生: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相加,前几节课学的是两个数相加。

生: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连加。

师: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板书课题:连加)能直接口算出这三个数相加,和是多少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算?

生:用竖式计算。

师:大家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小朋友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请写出不同竖式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师:大家能看懂这四种写法吗?他们算出的结果都是354,和你算的一样吗?我们比一比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算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两个竖式是分着的,第二种是连着的。

生:第二种算法的竖式是把第一种的两个竖式连起来了。

生:第二种算法比第一种算法要少写一个228。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言吗?我也同意。请大家再比较第三种算法和第四种算法,相同吗?

生:横线上面都有三个数。

生:它们都是连着加的。

生:第四种写法比第三种写法多写了一个加号。

师:(指着第三种算法)像这样的竖式,一般写一个加号。这样写,大家会算吗?请每位小朋友把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同桌间口述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教师再指定一个学生口述。

[评析:在学生自我探究之后,教师选取了四个学生的典型竖式计算,交流展示,并组织了两次对比:连着与分着列竖式计算的对比,连加时写一个与两个加号的对比。当然,这里引导比较辨析的提问也可改为这四种不同的写法,你认为可以分为几类?让学生一次性地比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

师:黑板上的这几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我喜欢第一种,过程清楚。

生:第二种比第一种简单,我喜欢第二种。

生:我喜欢第三种,第三种只列一个竖式,算起来快。

师:这些方法都是对的。在计算时,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就选择那种方法。不过,第三种算法是今天新学的,大家能掌握吗?你能用这样的算法解决新的问题吗?

出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学生读问题,独立试做。前后四人小组交流计算过程。

师:我想请我们班32号小朋友做小老师,到前面来边写竖式边讲计算过程。我和其他小朋友都听他讲,好吗?

生:(边板演边讲)8 + 4 = 12,12 + 6 = 18,写8向十位进1;7 + 9 = 16,16 + 3= 19,19 + 1 = 20,写0向百位进1

有一学生大声插话:不对!进2!正在讲解的32号小朋友的话被打断,他一愣,继而接着说:对对对,我说错了!19 + 1 = 20,写0向百位进2;1 + 1 = 2,2 + 2 = 4,4 + 2 = 6。得数是608。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608本。

师:对32号的讲解,大家满意吗?

学生自发鼓掌。

一个学生不待教师允许,跑到黑板前:我在算个位上的数相加时,先算4 + 6 = 10,再算10 + 8 = 18,这样简便。

又一个学生一边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边说:十位上算的时候,7 + 3 = 10,9加进位的1等于10,10 + 10 = 20。这样算起来快。

师:大家听明白两位同学的补充发言吗?他们的发言提醒我们,我们不仅要会算,还要注意算得简便、迅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把能凑满10的数先

生:相加。

师:让我们用掌声向两位同学表示感谢!请大家观察、比较今天这节课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时的计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题,十位上相加后向百位进1;第二题,十位上相加后满了20,要向百位进2。

生: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能算得简便的,要算得简便。第一题,十位上可以先算8 + 2 = 10。

师:同学们发言的质量很高!计算时,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考虑如何算得简便,这样算起来就比较迅速了。

[评析:在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比较,说算理、说算法,广泛交流,明确正误,对中求优。教者只是引导、安排、点拨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我探究和才智展示的满足。由于教师对学生采取积极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学生探究,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衍生之物。]

师:请大家完成数学书第4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定三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其余学生核对。

师:全对的小朋友为自己鼓鼓掌!做错的小朋友根据自己的错误,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把几个学生算错的题目抄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口述计算注意点时,教师用红粉笔在错误处圈画。

生:计算十位、百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能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生:满十进1,满二十进2。

生:进2不能写成进1。

师:几位出错的小朋友很诚实,而且提醒了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我们在计算时还要注意:几个数相加,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其他的数,这样算起来就比较简便、迅速。关于写竖式,我们要注意

生:数位对齐,数写规范。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差错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并把这些差错集中板书,引起全班的注意,以差错为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口述计算注意点,从反面引发学生对正确、迅速、简捷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从差错中学习,运用差错来启发引导,是教者高明的教法体现。当然,此法运用得当还在于必须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对待差错的平常心态,极其小心地呵护学生的尊严,自觉自愿地提供差错,并认为这也是为班集体的学习进步做贡献。教者在此表扬出错的学生很诚实是十分必要的。]

师:注意点大家都知道,那么在书写时自己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接下来,我们前后桌四人一组合作,进行接力编题计算。

师:活动方法是:第一人按照要求选择卡片上的数,编出算题;第二人检查所编的题目是否符合要求;第三人用竖式计算;第四人对计算进行评改。每编一题后,交换角色,编、查、算、改每人都轮换一次。按照惯例,计算正确得一颗星,书写美观再加一颗星。

依次出示编题要求:

① 三个数相加,个位上的数相加满20。

② 三个数相加,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

③ 三个数相加,个位上把能凑成10的数先相加。

④ 三个数相加,十位上把能凑成10的数先相加。

学生编题计算。

师:接着刚才的编题活动,请大家看一幅场景图,你能收集图中相关信息,编出用连加解决的问题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在图中增加:学生活动的场景,其中跳绳的168人,踢毽子的95人,跳皮筋的77人;一个正三角形的花坛,边长是268厘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① 三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② 一共有多少人在活动?

③ 花坛的栏杆一共长多少厘米?

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出示选做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作业速度情况选做,可全选或选部分题目,也可不选),作业速度较快的学生在检查完毕后完成。

选做题1: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全校四个、五个年级或全校借书的本数。

选做题2:在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字。

[评析:巩固练习的组织,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编排优势,把例题、试一试之后的想想做做5题巧妙地重组安排、改造加工,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思考性、综合性,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不懈的热情,深入学生之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细致的具体到人的辅导发生和完成在课堂内,提高了练习的效率。教师还在课堂作业中安排了选做题,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自我选择,这也是课堂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的细微体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