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发展数学思...

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2015-10-30 收藏

内容提要:

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从“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操作演示,引发学生思维;精心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交给方法,让学生会思维;重视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这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创设情境、操作演示、精心设疑、交给方法、重视过程。

正文:

前苏联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状态中发展数学思维。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上,上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个猜谜游戏。”学生立即被吸引,集中精力听老师提出的要求:“现在请你们说出一个任意数,我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而且脱口而出。它们能不能被2.5整除。信不信,试试看。”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被调动起来,纷纷举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数,他们话音刚落,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学生验证我的答案完全正确后,感到非常惊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就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像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新知的心情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操作演示,引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教师要想使学生在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过程中,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就必须以具体形象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让学生亲自去操作、观察、感知和理解思考,把获取知识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先将全班学生每俩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4根8厘米长的黄色小棒,4根5厘米长的蓝色小棒,8个黑色的三角接头。再让每组的两个同学一起合作,选择恰当的材料拼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数分钟后,学生拼出了三种不同的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一比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于所给的材料充足,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凭借头脑中已有的长方体表象,选择、调整、确定所需的小棒,拼搭出不同的长方体框架。当学生把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制作出来时,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不但主动探究出长方体棱与顶点的特征,而且明白长方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学生的认识逐级深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习问题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在新旧问题的衔接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知识点上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深化知识处提出富有灵活性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指导性的问题等。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硬币、茶杯盖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动手参与、积极探索,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思考并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

四、交给方法,让学生会思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习数学,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思维方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本质把握,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教给不同的思维方法。低年级多通过操作、图解、演示,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中年级可通过实例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高年级除了用上面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实例教给学生假设、对应、比较、转化等思维方法。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引导学生分析以上的学习过程,容易发现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认识——把平行四边形这一特定的求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这样分析以后,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实验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最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教学、结论的教学,而要加强思维方法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发现和发明的能力。让他们在经受探索和体验发现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五、重视过程,促使学生思维。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弄清楚学生是怎么想的,看学生是否正进行着如概括、抽象、猜想、分类等数学思维活动,加以强化、提炼。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寻宝者的角色,相信学生的头脑里蕴藏着诱人的宝藏,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充分的智慧去挖掘。教师要多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让你想到这个主意的”。教师要尽量避免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过早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因为过早的给予往往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萌发,使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幸熄灭。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比较“3/5和4/9的大小”这一内容,我从通分入手,引导学生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27/45和20/45,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得出27/45>20/45。当我讲完这一内容,环顾教室,一个学生正低着头玩得带劲,我想将他一军:“小明,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出乎意料,他思索片刻,给出了下面的思考过程: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12/20和12/27,再按照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得出12/20>12/27。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还可以这样比较: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3/5>1/2,4/9<1/2,所以3/5>4/9。可见,教师真要有些心理咨询师的能耐,面对学生课堂上各种反应都要有机敏的应对机智,以激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这将使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此所谓“教学相长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已存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材料,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重视展示思维的过程,最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成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