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尝试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尝试

2015-10-30 收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悄然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发展环境,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如何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呢?本文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尝试。

1、添“情”加“趣”

在儿童的学习世界里,快乐的感受是更好的学习的情感基础。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项活动时,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取得较高的活动效率和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形、声、色的优势,为学生的乐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图形周长的概念时,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节。乌龟和小兔围绕一块绿草地赛跑,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同时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又如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一个“花儿朵朵”的练习。在盛开着五颜六色鲜花的花园里,每朵花苞上都有一道乘法口算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要口算的题目,答对了,花儿就会开放。以此增加学生练习的乐趣。

情趣是课堂教学的黏合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2、避“虚”就“实”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力求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但毕竟受地域、习俗的限制,课本中的内容有的时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如青岛版数学课本中,大量的内容以海滨生活为背景,这与我们潍坊的环境相距甚远。要让六七岁的潍坊儿童仅通过课本的学习,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似乎与有些勉强。那该怎么办呢?听过当地几位老师的课,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修改,把潍坊风筝、金宝乐园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课堂上,纳入到课堂学习的资源中。这些熟悉的素材,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改编、组合,再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技术以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等特点,为我们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在鼠标的点击与屏幕画面的转换中,“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3、去“粗”取“精”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许多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图,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自主、独立分析基础上探索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借助课本信息图创设的学习情境,虽然背景内容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题材,但是以静止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而言,能正确理解图中的数学问题。然而班级中个别理解程度有所欠缺的学生,让他们理解纷繁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有时很难。一个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信息图进行二次加工,去“粗”取“精”,将相关的信息凸现,提升学生的认知,在强化中帮助学生理解。

4、变“静”为“动”

多媒体课件可以动态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变“静”为“动”是它的一大优势所在。通过“动”,使课件的主体对象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还能消除诸多人为演示中的误解。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如教学圆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知识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如何计算又会陷入模糊不清之中。为什么?原因在于学生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缺乏深刻的直观认识。正如华罗庚所说:“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以入微。”在教学图形的有关知识时,如今教师大都在学生独立探究之后,采用多媒体动画,利用图象的闪烁、旋转、移动、颜色、声音等的变化,再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象认知。

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中的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将我们的教育智慧不断融入教学实践,就一定能开创多媒体教学的春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