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整理(1)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简单的数据整理(1)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简单的数据整理(1)

简单的数据整理(1)

2015-10-29 收藏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1页例l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统计一些数。例如,一个织布厂在一年中每月织布多少米,全年一共织布多少米,平均每月织布多少米,我们需要把它们统计出来。一个村或一条街道上有多少户人家,每户有多少人,全村或者全街道一共有多少人,有时候也需要进行统计。要能正确地进行统计,就需要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简单的统计。(板书单元名称)为了学好统计知识,我们首先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例1。

提问: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数据?表中的数据对反映情况来看有什么缺点?

指出:为了了解四一班同学对球类的喜爱情况,更好地组织球类活动,而收集了这些数据,但从表中,尚不易看出同学们最喜爱哪一种球类,因此需要把这些数据分类、整理,绘制成统计表进行分析。

2.学习数据整理的方法。

(1)提问:表中数据分为哪几类?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指出:从表中得知把数据分为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三类。(板书)用划正法整理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的数据。

教师边讲边板书,指导学生用划正法整理1-10号同学喜爱球类的情况。

乒乓球 正  ̄

羽毛球  ̄

足 球 下

指名一学生板演整理11~20号同学喜爱球类的情况,其他同

学自己划正字整理数据。

指名另一学生板演完数据整理情况,其他同学继续划正字

整理。

乒乓球 正正正

羽毛球 正  ̄

足 球 正 正

提问:谁来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整理数据的?

指出:我们通常用划正法整理数据,看着收集到的同学喜爱球类的情况,逐个地在相应的球类后面划正字,以免遗失数据。

(2)算出喜爱每一种球类的人数。(教师板书:19人,6人,10人)

(3)绘制统计表。

投影出示一张完整的统计表。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张统计表由哪几部分构成?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编制统计表,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项目和人数两栏,再将项目分成三类。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类数据填好

(如下表)。

四(1)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活动统计表

项 目合 计乒乓球羽毛球足 球

人 数 3519610

3.观察、分析统计表。

提问:根据表中的数据,大家明白了什么?

说明:

(1)有19人喜爱打乒乓球,有6人喜爱打羽毛球,有10人喜爱踢足球。

(2)四(1)班同学最喜欢打乒乓球,喜欢打羽毛球的人较少。

(3)让大家分析,在四(1)班组织哪种球比赛,最受欢迎。

4.说明:上述统计表还可以制成竖式的,投影出示并让学生观察。

四(1)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活动统计表

年 月

项目人数

合计35

乒乓球19

羽毛球6

足球10

5.小结:

(1)怎样进行数据整理?

(2)制一张统计表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我们通常用划正法整理数据,为了不使数据遗失要按顺序逐个整理,然后编制统计表。一张统计表,表格内要写明栏目、数据,表格外要写上名称、制表日期,必要时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让学生齐声读题,然后填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校对。

看表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并把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使数据整理的结果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1题。要求学生填在课本上,并相互检查结果。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2题。

(二)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3页练习二十第3~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表示出来,进一步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2.练习二十第3题。

投影出示。

让学生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其余学生校对。

3.练习二十第4题。

投影出示。 -

提问:每个口表示什么?三年中各有多少游客?

让学生把每年算出的游客人数填在统计表中,指名一人填写投影片上。

指名回答第(1)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第(2)个问题,并说明估计的理由。

二、综合练习

做练习二十第6题。

1.投影出示题目,要求两人合作,一人从离桌面约30厘米的高度落下硬币,一人用划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是1角字向上,还是图案向上,共20次。

2.把统计的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让学生把统计结果填在课本上。

提问:你从统计结果中,看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第5题。

1.讨论:

(1)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2)怎样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说明:让全班同学一个一个轮着出来汇报看课外读物的本数,大家用划正法记录数据,并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3.看表中数据,明白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些什么?

(三)简单的数据整理(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l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

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怎么整理呢?

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

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

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

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如下表)

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最后填上制表日期。

指出:上述统计表还可以绘制成竖式表。(如下图)

环保知识竞赛决赛成绩统计表

年 月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四)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练习二十一第2-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填写简单统计表,以及分析统计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第3题和第5题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口算。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2题,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整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种数据都可以经过整理统计出来。谁能说一说,整理数据的过程分哪几步?(板书)数据经过整理编成统计表后,有什么优点?

说明:这节课就按这样的步骤练习数据的整理。(板书课题)

二、数据整理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1)提问第3题里各人的分数叫做什么。(原始数据)

怎样才能清楚看出,哪个分数范围里的人数最多?

(2)提问第(1)题,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请看第(2)题,(出示统计表)表里的分数分为哪几段?你能把这些原始数据按这几段分类整理出来吗?

让学生分类整理填表。然后由学生口答,老师在统计表里板书填数。

提问:这个表里哪一段分数的人数最多?

第(3)题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把分数分为哪几段?你能整理填表吗?

让学生按第(3)题的表分类整理、填表。然后由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提问:这个表里哪一段分数的人数最多?

(3)提问: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什么优点?

指出:整理同样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把原始数据分段,按分毁的情况进行整理、填表。

(4)提问:你能给上面的统计表取个名称吗?

2.做练习二十一第4题。

(1)提问:你能顺次说出我国运动员在每一届亚运会上的金牌数吗?

(2)提问:你想知道我国运动员在四届亚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金牌吗?在统计表中如何表示呢?

指出:为了知道我国运动员在四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总数,

在统计表上增加合计。(如下表)

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亚运金牌统计表

届 数合 计第十届第十

一届第十

二届第十

三届

数量(枚)

(3)根据所给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提问:谁能看着统计表说一说每一栏是什么意思?

3.做练习二十一第5题。

让学生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指名口答统计表里的数据,其余学生校对。

提问:哪个班学生最喜欢跳橡皮筋?哪个班同学人数最少?哪个班约有一半的同学喜欢扔沙包?

你觉得每班各开展哪些活动受欢迎?

三、课堂小结

你知道数据的整理要分几步吗?每一步要干什么?

你能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的数据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五)测量身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教学实践活动捆0量身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接触统计,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估计的能力。

教具准备:身高测量仪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提问导人: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用途较大,谁能举例说明?

2.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测量身高,(板书课题)并把测得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统计表。

二、组织讨论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测量全班学生的身高既方便、迅速,又科学、准确呢?

指出:

为了很快测出全班学生的身高,可以分几个小组,以5-6人一组为宜。

2.提问:分了小组之后,同学之间如何配合呢?

指出:一学生看身高读数,一学生记录测得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

三、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

2.让小组里的学生分工,相互协作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各小组报告测量结果,每个学生把数据填人第148页的身高汇总表。

4.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1)指名说一说数据的范围。

(2)适合以几厘米为一段分段呢?分成哪几段呢?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统计出各段的人数并绘制成统计表。

集体校对。

5.看表分析:

(1)让学生说说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2)估计一下,本地其他学校的四年级同学的身高大约集中在( )厘米到( )厘米之间。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测量身高这一实践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