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8
收藏
一、各类题型正确率统计:
正题
确 型
率
班级 一、
计算能手 二、
对号入座 三、
当回裁判 四、
择优录取 五、
动脑动手 六、
解决问题
一 91.1% 85.5% 86.4% 68.5% 76.9% 78.9%
二 90.8 87.9% 91.3% 79.9% 75.5% 75.2%
三 90.5 83.9% 86.1% 61.7% 73.9% 80.1%
四 92.4 89.5% 88.3% 75.5% 71.8% 76.4%
二、试卷上错例及分析:
四、择优录取:
2、
小棒 a b c d
长度(cm) 6 10 18 20
(1) 选3根小棒围三角形,(B或C)不能围成。
A、abc B、bcd C、acd
(3)选3根小棒围等腰三角形,(A)能围成。
A、aad B、bbc C、bcd
从本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审题习惯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差,第(1)题学生把能围成的答案写了进去;还反映出学生对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殊规定没有完全理解,答题时模棱两可,缺乏正确的判断,第(2)题只想到了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是两腰相等,而忽略了任何三角形都一定要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基本规定导致出错。
五、动手动脑:
1、 下面三个图形底边上的高分别是几厘米?在括号里填一填。
高是(3)厘米
从这题可以看出学生的读题和审题习惯较差,从图上可以看到3cm和5cm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要求判断底边上的高,由于学生答题比较马虎,忽略了题目的要求,没仔细看图,分析图意,根本没看底是写在旁边的,就直接把下面一条底边上的高3cm写了上去,还有的学生甚至自己用尺去量高的长度而抛弃了图上标注的数字。
2、 在图1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将它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图2、图3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将它分成两个图形。(图2、图3的分法要不一样)
从这题可以看出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想象力比较差,从图上不难看出这两个梯形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学生的这两种分法其实是相同的,都是分成了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而另一种分法很简单,就是把梯形再分成两个直角梯形就可以了,
总的来看这题其实就是考察学生对于梯形的高的画法的测查,高的位置画的不同,分成的两部分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三、今后采取的措施:
从学生试卷中的错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太牢固,对于数学上的概念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读题和审题的习惯极差,空间观念不强,动手操作能力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一些变化题要加强练习,同时要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做题时要求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看清楚题目要求再答题,教学图形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掌握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二
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
《星星合唱队》教学反思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用画图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教后反思
《栽蒜苗(二)》教学反思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二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100以内数的数数》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教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环形面积》教学反思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分草莓》教学反思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