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收藏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P:23例题、P:24练一练,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懂图中表达的数据,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会描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两组不同的数量。
2、初步会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
教具准备:绘制一张和P23例题内容相同的,放大的统计图,但折线不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P23统计表。
2、提问:从这张表里你了解些什么?
你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第一门市部1994年至2000年上缴利润的情况吗?
3、实际画一画:
如果只要画出第一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折线,请画出:
二、新授:
1、提问:现仍利用这张图画出第二门市部上缴利润数量的折线统计图,你打算怎样?
2、讨论:(上述问题)
3、画一画:让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描点、连线、标明图例。
4、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用了几种不同的折线?每种折线表示什么?
(2)回答P23~24的三个问题,并说说怎样看出来的?
(3)让学生说说:根据折线统计图还想到些什么?
5、小结:
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在一张折线统计图上同时表示两组数量的变化情况时,应注意些什么?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地表现出两组数量各自的变化情况,还方便对两组数量进行分析、比较。
三、练习
1、P24练一练
2、练习四第1题
完成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看图后还想到些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P25-26,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和同座在小学各年级第二学期的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地表现出两组数量各自的()情况,还方便对两组数量进行()、()。
二、基础训练:
1、P25第2题
要求:(1)在课本上完成。
(2)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P26第3题
要求:(1)完成课本上的要求
(2)补充:回答下列问题。
王刚、李明谁投掷的情况较好?从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
三、练习
P26第4题
要求:(1)将课前收集的数据制成复式统计表
级别身高(厘米)姓名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2)完成课本P26的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
将本学期语文、数学前六次检测情况留心作统计,然后制成折线统计图,作自我分析。
高一数学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高一数学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高一数学向量的数乘2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5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5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6
高一数学换底公式2
高一数学两条直线平行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概念2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6
高一数学空间几何体的体积2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综合运用
高一数学指数概念的扩充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4
高一数学指数5
高一数学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8
高一数学空间几何体的体积1
高一数学集合的基本关系1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4
高一数学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
高一数学两平面平行
高一数学向量的数乘1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1
高一数学直观图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9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22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39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