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收藏
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例3,课堂活动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进一步掌握小数加法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法运算。
3、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探索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根据例3情境图制作的活动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一个“西瓜”(图片)。
问:你们知道它是从哪来的?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买来的,种出来的,……)
教师:西瓜是用什么东西种出来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种子)
教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种子展销会”。
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情境图(教科书第80页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口答。
教师板书:买西瓜种子用去5.5元,高粱种子用去2.76元,玉米种子用去14.5元。
教师:这两位叔叔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
学生说出情境中的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5.5+2.76+14.5。
教师: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师巡视指导,有目的地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算法:
算法一:5.5+2.76+14.5=8.26+14.5=22.76(元)
算法二:5.5+2.76+14.5=(5.5+14.5)+2.76=20+2.76=22.76(元)
请板书演示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这两种算法正确吗?为什么?你更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表各自的看法。
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二的算理,回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性质。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结果一样,只是运算顺序改变了。
算法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能得到整数的两个数先加,这样就使计算变得简便了。
这就说明,整数的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教师:你们知道在计算小数连加时怎样使计算简便吗?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引导学生小结:先观察加数,把能凑成整数或整十数的小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先相加,这样就能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案(一)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练习课(P26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练习课(P25练习)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
《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简易方程(第四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小数的乘法:连乘、乘加、乘减》教案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商的近似数
《方程的意义》教案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二)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第三课时)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一)
人教版数学《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积的近似值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三)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小数乘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简易方程(第三课时)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简易方程(第五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