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收藏
一、班级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从中年级即将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基础。四(4)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学习态度积极,善于思考,但两级分化,掉队学生上课不听,课下家长无力管理,需老师课下个性化辅导。四(7)班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不想动脑思考,学习不积极,善于抄写记忆,这对数学学习非常不利,尤其对于一些题型新颖的问题,不懂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家长配合度较高,孩子整体成绩均匀。
二、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教学,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8个单元:
1.大数的认识 ; 2.公顷和平方千米;3.角的度量 ;
4.三位数乘两位数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7.条形统计图;8.数学广角-优化。
复习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一、二单元)、乘法和除法(第四、六单元)、空间和图形(第三、五单元)、统计和数学广角(第七、八单元)这五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习重难点:
1.乘除法的计算:通算理;规范书写格式;提高计算准确性的和应用;解决问题会说解题思路(以本为本)。
2.操作:画直线、射线、线段、各种不同的角;量角;画垂线;画长方形、正方形;灵活运用。
3.数位顺序表的应用:数位、计数单位、读写数、改写、近似数。
五、复习措施:
1.过课本: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先全面复习每一单元,并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再重点复习有关重点内容。复习后及时进行检测。检测题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日清)
2.课前计算节节练:狠抓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精选题目(易错题、例题、常见题)练习,重算理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算法,巩固熟练,提高计算速度。可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向课堂要质量:原则是重基础、提能力,精选精练,每节课做好检测。
4.加强补差: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引导,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课后辅导,尽量提高对基础题的理解掌握。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让他们力争做到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
5.分块复习,加强检测。
6.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7.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复习时间:
12月16日——12月20日 :复习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数学广角。
12月23日——1月27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空间和图形、
12月30日——1月3日:综合复习检测,迎接期末测试。
高一数学学法:高一数学主动预习有效复习
高一必修一数学反函数存在条件考试必备知识点
高一数学学习: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的方法一
高一数学学习:我的高一数学经验谈三
高一学期中考试数章节复习要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高一数学学法:高一新生学好数学要记好笔记
高一数学必修一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必备知识点
高一数学第三章函数的应用期中复习要点
学习数学其实就是学习解题方法
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复习要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复习要点
人教版高一数学不等式解法必备知识
高一数学函数单调性期中复习要点
高一年级数学期中考试章节复习要点总结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讲解
高一数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数学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常用的结论必备知识点
高一数学学习:我的高一数学经验谈四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章节复习要点:集合有关概念
高一数学学法:学好高一数学的六个法宝一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之考试
高一数学学法:学好高一数学的六个法宝三
高一必修一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考纲要求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必备知识点
高一数学期中必备知识点:基本初等函数
高一必修一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上册第二章复习要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学期第一章期中复习要点
高一数学学法:学好高一数学的六个法宝二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第一步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