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收藏
一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要求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先通过用图形表示来初步认识线段,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
1 统一长度单位 …………………………………………………………………………..1课时
2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1课时
3 认识线段………………………………………………………………………………….1课时
4 解决问题………………………………………………………………………………….1课时
5 练习一 ……………………………………………………………………………………1课时
高中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练习题(带答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基本运算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训练题(有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练习题(附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同步测试题(带答案)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过关检测卷(带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章末知识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及其应用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高中数学集合整章检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课后训练(带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同步检测2(有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整章检测试卷(附解析)
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课后检测(附答案)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第1课时课后训练卷(附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练习题(含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第3课时课后检测卷(带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的零点练习题(有答案)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同步训练(带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课后强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Ⅰ综合检测试卷(有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第2课时分段函数与映射课后训练卷(带解析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课堂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数学幂函数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数学分数指数幂达标练习(附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训练题(有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课后训练(有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同步检测1(带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后强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