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收藏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检测题3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卷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测试题1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步练习1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同步测试3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检测题4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平移训练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6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同步测试1
七年级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同步测试题2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同步练习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3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练
七年级数学科上册水平测试题3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与相交线综合检测题1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与相交线综合检测题2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步练习3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步练习4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课时练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8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同步测试4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同步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检测题1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课时练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综合检测题4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检测题2
七年级数学乘方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