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2019下学期观名师小学数学课堂心得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2019下学期观名师小学数学课堂心得

2019-05-29 收藏

        在如画的四月,我校组织了名师课堂观摩活动,聆听观摩了三位名家的精彩课堂教学,带给了我许多震撼,让我收获了多多,更让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我校近年来一直倡导“和思课堂”,追求灵动,和而思的课堂。纵观3位名师的课堂,专家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与学生的生成相互交融,和谐共生,充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而思的课堂吗?我们离它还有多远呢?与这些名家比较我们缺少的是什么?下面是我就这三节课的思考和感悟:

一、我们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百听不厌,回味无穷,与他们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比如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线段”学完线段特征后,敢于让学生在1元硬币的反面找线段,敢于解读孩子认为似是而非的线段,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身边的物体上找线段、在图形上找线段、在画线段中探究为什么有的同学在平面内两点间画出了两条线段等等。

        再比如徐斌老师对“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的教学,只是假如“姚明”的身高,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平均数”在反应整体水平的局限性,为初中学习埋下伏笔。徐斌老师这节“平均数”在同样的情景下,只是在不断的修改游戏规则,就层层深入达到了教学目标,还在这其中渗透了数据分析观、创新意识的培养;强震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没有把“单位1”硬塞给学生,而是系统的认识中感受“单位1”的必要性,由实物——线段——规定的标准——“单位1”。

        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发挥,不怕学生打乱自己的预设,只在关键处追问质疑,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充分地去经历探索。和体验知识的过程。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总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所以听他们的课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我们的课堂,因为文化底蕴浅薄,无法也不敢放手给学生,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框架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下课,总怕学生的生成打乱了自己的预设,学生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思想,试想这样的课堂有哪一节课会让学生念念不忘,又有哪节课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重要,以后我要多阅读,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这样在课堂上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我们缺少“厚研”学生的功力。

        名师的课堂上,教者与学者总那么和谐自然,看似无意,实则韵味十足,他们总能以无形的导向,直扣孩子的思维,能让数学教学无痕挺进。这种功力来源于他们读懂了学生,把握住了学生的起点和认知水平,他们设计的问题总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如张冬梅老师执教的“认识线段”和学生的交流就颇为精妙,通过拉直一根毛线,斜拉直、平着拉直、剪断再拉让学生直观感受,在不同的方式中找到这些毛线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徐斌老师的“平均数”从爱玩的游戏谈起——“套圈游戏”的多轮比赛——“水果商店”的老板——平均身高,每个情景都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运用解决问题;强震球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节,从圆片、苹果、线段的数字表达中,走进对标准的探究,思考单位1的含义和必要,学生在揣摩和表达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这些的设计可谓找准了教学的起点,读懂了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探究欲望,在证明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有了深刻的体验。

三、我们缺少研读教材的能力。

       名家的课堂之所以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学生思维,是因为他们对同一节课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研究,对知识点的“前世今生后世”有把握。这样,就显出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能力不够,我们还缺乏整合教材的能力,我们的备课只是在备知识点,没有从知识体系上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因此,以后在备课时要多研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个知识体系中去研读教材,把握好重难点,关键之处,要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四、从名师课堂看“引导者、合作者”的发展方向。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经历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呢?我要努力做以下几点:

      1.语言丰富诙谐,语气自然期待。

       2.课堂评价结合课堂生成,评价适当不浮夸。

       3.尊重课堂生成,注意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4. 求同存异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学会数学思考。孩子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点燃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

       5.耐心的指导让孩子在尊重和信任中成长。

      老师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孩子从喜欢老师转移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上。老师就成了生活与数学很好的衔接者,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十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