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收藏
“万以内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会计算“百以内退位减法”和直接的“万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我认为按照常理来说,只要学会了百以内的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数位的多少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学会了简单的退位减法,复杂的也是同样的计算过程,应该不会很难才是。
问题一: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让学生明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是9,对于这一算理,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然后我也进行了强调,但在练习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叙述,结果学生在计算时要么忘记退位,要么不该退位的也退位。
问题二:在学习加减法的验算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去写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算法、算理。但在学习完加法的验算方法后学生提出了减法应该怎样验算呢?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就顺势把减法的验算方法也讲了,结果就造成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对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的不扎实,尤其有一部分学生总把验算后的得数写在算式得数位置上,这都是课前思考不足造成的。
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教学之前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认真有效的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不能想当然用自己的主观认识来替代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前提。教师只有在教材与学生中寻找平衡,才能在课堂上演绎智慧与精彩,使课堂更有实效。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心得交流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苏教版六下《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课件之一
苏教版六下《纳税问题》ppt课件之二
苏教版六下《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比例尺的应用》ppt课件之三
苏教版六下《扇形统计图》ppt课件之四
苏教版六下《数的整除的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统计与可能性》(总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比例尺的应用》ppt课件之二
苏教版六下《统计与可能性》(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比例尺的应用》ppt课件之一
苏教版六下《正反比例的比较》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ppt课件之二
苏教版六下《总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课件之三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ppt课件之一
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统计》(复习)flash课件
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课件之二
苏教版六下《比例尺》flash课件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ppt课件之二
苏教版六下《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ppt课件之一
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ppt课件之一
苏教版六下《成反比例的量》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比例尺》ppt课件之一
苏教版六下《统计与可能性》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ppt课件
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课件之四
苏教版六下《图形的变换与位置》ppt课件之一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