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1
收藏
教学反思应基于知识点来进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学数学的机会、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上完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孙老师的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指出:“一节好课也不能只凭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坏或齐答是否一致作标准,应从她们的实践活动和练习操作中去体现掌握的程度如何,也不要让学生整齐、响亮回答的声音所同化。因为她们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只注重表面的回答,但在实践当中往往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同时也强调写教学反思也不能泛泛而谈,应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找错例、作对比、导差生、善评讲、再强化。
”例如在学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有一道题要求把下面各数填在方框中(
10、
4
5、
8
8、20
1、3
5
5、4
8
2、100
6、23),在填有约数5这方框时有一个同学填了(
4
5、20
1、
5
5、23),由于这一节是视导课,又到了下课时间而没有及时究其原因,回想起来的确是浪费了一个针对性很强的错例分析。课后问明原因才知道,他只了解到个位上是5的数都能被5整除,而个位是5的数又是奇数,故认为是奇数都能被5整除,后来跟他补了一课才恍然大悟。也充分说明学生大声整齐的回答是表面的理解,没有真正理解特征的含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充分给她们搭建一个共同探讨、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她们在议中想、说中辩、练中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知识在她们的脑中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孙老师的点评又使我感受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达成学好数学的愿望。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设计我作了大胆的尝试,屏弃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孙老师的好评(教材的了解全面,知识点备得较细,有一定的拓展,学生讨论热烈,生生互动积极,师生互动亲切、融洽,板书能抓重点,一目了然,激励性措施的实施效果好)。
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搭配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小信息员》教学反思
《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比例》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后反思
一年级《海鸥回来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解比例》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圆锥》教学反思
《通分》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二
青岛版《组合》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反思
《10的分成》教学反思
青岛版《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和画角》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青岛版《排列》课后反思
《球的认识》教后反思
《四舍调商》教学反思
《和“角”交朋友》教学反思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平行与相交》教后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