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议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议小学数...

浅议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8-04-20 收藏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永恒课题。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机智应对课堂生成,充分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渗透数学为出发点,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还存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误区,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甚至是无效的。小编结合自己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来阐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一、增强落实意识,教学灵活机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时刻关注目标的落实;要时刻观察、倾听,并与学生积极互动。观察学生的兴趣,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疑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整、变更。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到。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5.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元买票?这道例题是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估算,在学生尝试做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 49≈50,104≈100,50×100=5000;

2. 49≈50,104≈105,50×105=5250;

3. 49≈50,104≈110,50×110=5500;

4. 49不变,104≈100,49×110=4900;

5. 49≈50,104不变,50×104=5200。

这五种估算方法是课堂生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述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讨论和交流,在辩论和交流中结合问题情境和计算简便而又贴近准确数的要求,让学生明晰问题的实质。教师要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信息提供者和动态生成资源重组者的使命,这是建构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二、创设认识冲突,促进目标达成

认知冲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认识结构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新知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错误到正确、由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并最终生成一个完善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领是决定新知目标达成度的关键。在教师的引领手段中,其中之一就是有效地运用认知冲突来带动学生不断地展开思维活动,使学生一步步地逼近数学本质,从而建构起对新知清晰、完整的认识。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能清晰地建构起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概念,教师在学生新知探索过程中创设了一个个逐步推进的认知冲突:先出示两个大小差异明显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得出了结论;接着出示两个肉眼不易看出的大小差异不明显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产生了冲突,原先的观察法不管用了,在教师的启发下想到了重叠比较法;教师继续出示两个用重叠法也不能直接比出大小的图形,学生认知上又产生了冲突,必须想一个新的办法,经过大家讨论,想到了摆小正方形或数方格的方法;此时教师又创设了一个冲突:两个图形的方格数一样多但图形大小相差很大,通过对这个冲突的解决,学生体会到了方格的大小必须要一样,即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出面积单位,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也创设了多个认知冲突:在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大小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用l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去测量门的面积,学生觉得太麻烦了,于是“创造”了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在建构起了l平方分米的大小后,教师又让学生用平方分米的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面积,学生感到这个单位又小了,又“发明”出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总之,在整个新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运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认知冲突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起了

“面积单位”的认知结构。

三、关注思想方法,重在渗透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课程和数学学习的主线,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感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活动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悟、体会和运用。如引导学生联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去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渗透了“联想类比”的数学思想。又如,借助图形直观,引导学生用面积单位的方法,验证猜想中用“6×5”“6×4”“5×4”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再如,“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割补”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有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想一想“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通过说一说“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从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策略。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上教师所传递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装入学生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将会始终铭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确立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正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付诸于实践。但是只有教师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自身转变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传统的、从属的、封闭的角色转变为自主的、开放的主体地位。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主体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才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展示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

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必须以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要有兴趣。因为学习毕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不可能每节课都那么有趣,学生必须有内在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生要“会学”。学生受心理和知识基础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不能做到完全自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先让学生用三角板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初步了解,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与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地画在纸上吗?”学生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小编提醒学生:“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他们在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有的同学就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寻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善于启发诱导教学的调控艺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贵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使数学教学走向高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