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议高中数...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018-04-20 收藏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我们的课堂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强调接受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方面来描述教学有效性,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自己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尝试、归纳、交流,再经过理解深化,引申拓宽,归类概括,揭示本质等,可以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入最佳思维状态,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赫尔巴特提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椭圆》的第一节课时,小编的设计是通过实验进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要求画椭圆。并设计一组问题,(1)在纸板上画图,条件是什么,得到什么?(2)在绳长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两个图钉的距离,画出的图形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重合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如果不改变两个图钉的位置,只改变绳长,画一画,情况如何?如果不改变两个图钉的位置,能使绳长小于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吗?(3)根据以上实验,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4)将实验得到的情况加以总结,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显然,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取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2. 探究尝试,协作交流

(1)在类比中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对一个知识块的研究,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研究新知识、新问题,实质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学生能这样做,学生的学习负担将大大减轻,可以将同学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的问题,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质量。如研究了椭圆的性质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双曲线的性质。如在椭圆中涉及到中点弦的问题,可以用“点差法”得到关于弦中点坐标和弦所在直线的斜率的关系式,在双曲线、抛物线、圆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当然也要注意运用“点差法”的前提条件。

(2)在反思中探究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的规律,并进一步产生新的发现。如课本上介绍“椭圆第二定义”时,是将椭圆的第二定义以例题形式出现的,然后通过对例题的解决引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得到焦点、准线的概念。小编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进行反思和探索,让“椭圆第二定义”在该出现时出现。小编在教学时,打破教材顺序,让椭圆第一定义、第二定义、焦半径等相关问题同时出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方法:在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

引导学生化简方程 + =2a设 =a+t, =a-t(t是参数), 由于(a+t)2-(a-t)2=[ ]2-[ ]2=4cx,所以4at=4cx,t= x从而有 =a- x①

在学生推出椭圆标准方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①式几何上表示什么?由于①?圳 = ,不难从上式看出, 表示点P(x,y)到点只(c,0)的距离。而x- 表示点 p(x,y)与直线x= 的距离,上述两距离比值为 ,从推导过程明显地看出,椭圆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是等价的,此时再介绍椭圆第二定义,便水到渠成。由于以上设计思维入口不是直接朝第二定义方向,而是要求学生简化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所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兴趣,推导过程中不仅得到椭圆第二定义,同时还得到PF1= =a+ex,PF2= =a-ex这就是教材所介绍的焦半径公式。以上设计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不能生搬硬套教材。选准恰当的思维入口,不仅使我们的教学思维更加流畅,同时能使教学效率大为提高。通过这样的反思探究,学生对椭圆第一、第二定义的统一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3)理解深化,引申拓宽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说:“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求异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只有求异的思维才能发现和运用新的规律”。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先启发引导学生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去积极思维,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对课本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对数学命题进行变式变形或深化推广以及引申创新,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

例如,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交于A(x1,y1),B(x2,y2),求证:y1y2=-p2 。在做此题后,小编问学生还能发现其他结论吗?同学们经过计算,合作小组,作图分析发现:①x1x2= ②PQ的最小值为2p③△POQ的面积有最小值。小编又问过抛物线的焦点的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两垂足与焦点的连线会怎样?于是我们又得到题7的两个引申:④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以两垂足的连线为直径的圆必与此焦点弦切于焦点。⑤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在同学们面带笑容,高兴之余,小编又让同学们一起来思考:⑥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经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经过大家的讨论发现,只要能证明M、Q两点的纵坐标相等即可。并发现此题实际是题7的引申。小编又把本题的三个条件、结论写成:弦PQ过焦点F;点M在准线上;PM过顶点;MQ∥X轴(对称轴)又得到:⑦以上发现中其中一个为结论,其他作为条件,能构成几个真命题?并证明你的判断。小编想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形成“命题链”,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