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率_考前复习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运用“心理学”提高数学...
首页>学习园地>考前复习>运用“心理...

运用“心理学”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率

2015-09-09 收藏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当代教育也给我们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究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衰。在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及身体、心理等全面素质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的发展,是激活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动力。因为,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品德的形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劳动技能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培养及至身体的锻炼,都取决于是否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心理潜能。可以说,充分发挥人的心理潜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突出。大、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抗干扰力差、挫折耐受力低、自我心理调适力差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心理素质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在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基本前提。

  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的任务在于发现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心理学从孕育时期起,它就与学校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心理学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质量的提高,其作用都十分显著。心理学对教师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增强效率的重要依据和武器。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在校学习期间对数学的定论是:数学给他(她)们以困难和神秘,从而使他(她)们怕学数学,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倾向。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数学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必须把学生从这种厌学的心理环境中解救出来。那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手段,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缺少了师生间亲密合作,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牵制因素。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的气氛充满班级,教师提出的要求能顺利变成学生的行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老师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极大乐趣,使教师感到欣慰。师生关系好,学生会原谅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老师表示理解。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往往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出现不良教育后果的原因推倒学生一边,而越是这样,学生在情感上离教师越远,教师的一些美好教育教学设想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说,教师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

  人的认知需要、成就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成长性的需要。一般来说,高层次的、成长性的需要的充分表现有赖于低层次需要的大致满足。有生存才有发展“衣食足而知礼仪”,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就应注意尽量满足他(她)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为温饱而操心,他(她)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他(她)们的感情需要、友爱需要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她)们会更倾向于发展求知、审美、创造、自信等宝贵的品质。

  相反,如果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她)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生活在一个具有威胁的环境中,得不到爱,感受不到人于与之间的温暖,经常受到他(她)人的排挤,他(她)们会变得胆怯、退缩、敌意,从而也就丧失求知的欲望。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善的,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我们的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例如我们多数教师都喜欢通过分数、奖励、荣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当代教育有一种越来越重视内部动机的倾向。因为内部动机才能真正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重视内部动机,也就是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把学习知识当成获得某种报酬的手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动机,学习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学习行为成了自觉、自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了解和基本评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聪明,他就有一种力求显示自己才能的特点;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有上进心,行为就表现得富有竞挣性;一个人认为自己正直,在行为上就表现得诚实、可靠;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聪明,在行为上就会回避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事物。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自我观念。研究表明,自我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人和社会评价的产物,在少年、儿童时期尤其如此。所以学校、教师的评价直接塑造着学生的自我观念。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内外应多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使他们自尊、自信,感到自己聪明,能够学好数学,通过这种健康的、富有激励性的自我观念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五、教育措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应懂得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还应了解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差异,使自己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既能够顾全大局,也不失明确的针对性。当前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学生,他(她)们让认难以琢磨,但又赖认寻味。从他(她)们强烈的个性宣扬、憧憬“游戏”境界般的浪漫生活、对自己的完美粉饰、对他(她)人“错误”的不时“攻击”等无不暴露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基于这些,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交流”,使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得到充分得到满足,进而使数学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1、张扬个性──让学生在“放任”中交流

  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积极思考的少,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用好一道题,上好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把问题留给学生们去思考交流,使学生在这种思考问题、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智慧得以碰撞,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此时也不失时机的将每种不同的解法冠以想出此法的学生名字,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自信心十足,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就相应得以提高。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

  在极力完善学生个性的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如将传统的纵排学习大组改成按自然位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每小组5人),并兼顾男女比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个性,不同学习层次。每组选一个小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在课后,组建各个数学兴趣学习小组,留给学生一些趣味数学题,为准备某些问题,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不时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让学生在猜想中交流

  数学家休厄尔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作不出知识的进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交流,从而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这样开放民主的交流学习中,使学生体验到:一是在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三是进一步体验到”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对待处理的不足之处,进而能有效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4、让学生在游戏中交流

  布鲁纳说:“游戏活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因此它是生活的乐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青少年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在玩游戏时,是多么专注和高兴,参与热情极高,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此时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极度兴奋,注意力十分专注,正如一位教授在《实话实说》中说到:“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保证学生能在游戏中获得真知。”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适当引入游戏或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数学游戏。

  5、让学生在参与编拟数学试题中交流

  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几道题,然后根据学生的书面答案的质量,评给一个分数。这种做法存在一些弊端,学生会对考试产生焦虑和神秘感。从而产生反感心理。为此,我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在平时检测考试,要求各个小组各编拟试卷,提供选择题四道,填空题四道,综合题一道。考试对这些试卷进行组合,最后确定一份试卷,一般整份试卷教师编题占30﹪。评分时对入选题的供题组的每个学生奖励分2~3,但答案有错的扣分2~3,试卷评奖时,可由供题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讲评,学生给予评价,讲得好的加2~3。这种师生共评、共同交流,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提供了一个给学生交流的舞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