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8
收藏
听了张老师的课,受益颇深。本节课《数学广角》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何有顺序、全面地进行排列和组合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纵观整节课我有以下看法:
1、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用游戏的形式,设计了老师带领学生去闯关,首先是喜羊羊为我们设置了一道关卡,让学生探索三个数字到底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这个有意思的活动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知,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动手操作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本节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卡片探索新知,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知道排列的方法,从而找出怎样排列最好,才能做到有序、全面、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探索排列组合的好方法,经历从“十位固定法”和“交换位置法”这种排列方法的的过程,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直观体会与理解知识。
3、教学设计有梯度,达标练习密度较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最简单的两个数字“2”和“3”的排列入手,用老师的年龄导入,让学生去猜猜老师的年龄,先说说“2”和“3”两个数字的简单组合,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之后是“1”、“2”、“3”三个数字每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握手游戏和付钱的游戏。这些看起来没有练习的游戏其实是层层递进,而且是相互之间都有联系的几关游戏,渗透着这些知识间的一般和特殊的几种情况。正是这些游戏使得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4、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比较:课中数字“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和写出用“0”、“2”、“7”组成的所有两位数。前者可以组成6个数,后者只能组成4个数,为什么呢?因为“0”不能放在首位。与握手的不同之处在于握手的时候两个人交换还是这两个人,所以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这一点教师都做了总结,并且进行了比较。
5、教师的教态大方,自然。
1、新知的铺垫没有起到预想的做用
课的开始处老师的年龄是由数字“2”和“3”组成的两位数,学生很快回答出可以组成32,教师在引导学当生回答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时,学生回答的不到位,可以再找学生说说,或者教师做补充: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上的数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2、排列与组合的方法的优化结论学生含混不清,教师没有适时地总结出排列的方法。
3、教师的讲课时有口头语:“是不是”,并且教学时表情不够丰富,希望老师意识在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改正。
四年级数学简单行程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四年级数学三步应用题2
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的移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信息窗1耕地教案1
小学数学第8册整理与复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2
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
四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教案
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角的分类2
四年级数学除法的简便计算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折纸”教学实践与思考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四年级数学乘数是10、100的口算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