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7
收藏
《平行与垂直》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看似知识简单,但涉及了“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生活实例的分析等,需要学生自主地一点一点去理解、建构。
通过学习一节优秀的《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实录,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琐碎而又环环相扣的知识概念,并需要学生真正去理解、掌握,并非是一件易事,而这位老师通过逐步发问、追问、疑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而学生之间又不断补充、修整、质疑……本是一节有难度的数学课,却不知不觉成为一场和谐生动的数学学习的沙龙,每个人各抒己见,教师始终站在主持人的角色,所有的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在操作、思考、交流中探索得到的。
首先,教师请学生闭眼想象两条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并将其画在一张白纸上,然后请一些学生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黑板上的若干作品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绘制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的依据各种各样,我们只能启发学生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知识。然后,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分类结果,其余小组同学补充、完善。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明确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包括互相垂直)和不相交(即互相平行)两种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展示的作品,通过交流探讨,学生掌握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的方法依据,深刻理解了“相交”和“互相平行”概念。
接着,教师通过“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角”,启发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作品,从而深入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含义。
这时,一个交流环节令我印象深刻:一名学生从黑板上诸多作品中找到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一幅图后,有学生立刻补充:眼睛观察不够准确,需要用量角器或三角板来测量两条直线相交的角是否是直角。当又有学生找到一幅互相垂直的图片后,学生便自告奋勇到黑板前用工具检验,可仍有一名学生对测量结果表示质疑,又接着再次验证……这种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检验的学习态度在这亲和紧张的氛围下愈加凸显。
接下来,按要求摆小棒、说出生活中“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例子、观察发现图片中“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地方等环节的设计,学生都是学习研讨的主角,思维在辩论中碰撞交织,结论在交流谈话中生成。
让课堂成为一场沙龙,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引导、适时地发问,学生在这平和浓厚的研讨氛围下,才能用心思考、认真倾听、渴望表达,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追寻数学价值、重塑数学魅力
活跃课堂气氛 激趣乐学
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别让新理念在潜意识里枯萎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远程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课改应把握的几点
精心设计练习和复习,体现训练的层次和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种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数学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尝试
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如何运用“多媒体”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文学中,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