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说课稿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2017-03-17 收藏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共分为5个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教学模式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基本的多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和有关乘法简便算法的基础,是紧密连接前后教材的桥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基本理念和学生以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实际应用

二、教法分析:

为了很好的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是通过理解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思路和策略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最优计算方法,正确使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突破重点,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

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比较对照、区别几种计算方法的异同突出两个数相乘凑整的优越性及由实例列算式到抽象出乘法结合律定理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关于乘法结合律,在三年级的简便算法的教学中已有所孕伏,这是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具体例子概括出一般规律,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为主,讲练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模式,而更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和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几种计算方法后总结出把两个能凑整的数放在一起相乘有利于计算的方便快捷。利用原来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示形式迁移得出结合律的字母表示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练习循序渐进,掌握新知。

四、教学模式:

这个部分我分为4个环节: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因此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口算为切入点进行男女生竞赛。由此得出:两数相乘能够凑整的可以使计算比较准而快。

(二)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分4个版块进行: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在这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解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PGN0168.TXT/PGN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讨论交流

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果,确定了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后(课件出示相等关系)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及数字的特点,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确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这个设计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通过计算得出,也可能利用乘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得出,仔细观察的学生还可能会注意数字的特点和关系直接得出结果等等方法。从中体现了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也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于正确得出结论的给予鼓励。实践出真理。通过这几组算式的比较对照,学生会发现运算数字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在得出规律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通过举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为下一步总结定律做铺垫。起到点面结合的桥梁作用。

3、总结归纳(建立模型)

利用学生发现的规律总结出今天的教学重点,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教学,得出乘法结合律的定律,也由此揭示课题:乘法结合律

接着,根据学生原来掌握的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现的形式,利用知识的迁移得出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现形式(课件出示)

在整个教学新知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4、基础练习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犹如工业生产中的“产后服务”。它可以巩固新知,加深记忆。(课件出示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对于(12×□)×5=□×(4×□)不懂填,那么可以马上结合字母公式找准A、B、C分别代表哪个位置的数,对号入座;在这里还要强调数字特点,括号的使用。

让学生判断各题是否符合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加深了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三)解决问题

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要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服务的。

(课件出示)

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对用最优化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并在此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争做社会好公民!

学生练习后进行阶段性小结:在几个数相乘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它们先相乘,使计算简便。

(四)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找出不足及时补漏补差。

(课件出示作业)

针对25×16,如果学生直接进行计算,则没有达到简算得目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会给学生回顾复习时的25×4,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找出隐含的数字4,把16分成4×4再进行简算。如果学生是把16分成2×8,则全班讲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凑整简算,并提出表扬。

作业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让学生巩固加强所学新知,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从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上进行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一节课的板书目的是要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在我的板书设计中,板书学生通过感知体现重要性的三个算式,乘法结合律的定律是教材的重点,字母公式体现了由个体到一般的概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设计的课堂教学,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真正懂得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在数学情境中感知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实现了运算定律的由点到面的认识飞跃,让学生感觉数学学有所用,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