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7
收藏
今天有幸听了许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许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先让学生出示一条绳子,让学生上台测量,得出数据2米10厘米,要求把数据2米10厘米更改为“米”做单位,得出2.1米,其间的0.1该如何表示,继而课件出示米尺,让学生猜、找、表示出0.1米,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尤其是绳子的长度更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2007年秋季北京一零一中学期中考试试题
汕头市龙湖中学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考试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新课标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平方差公式 教案
2007年秋季北京一零一中学期中考试答案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湘教版
初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式
北京四中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能力自测题
人大附中初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几何图形初步
初一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
初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人大附中初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
06年一零一中学初一第二学期数学月考题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