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4
收藏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职数学教育方式中适当的引入数学文化,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的渗入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高职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数学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将数学文化模式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带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教育发展形式下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方式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证。
关键词:
数学文化;高职数学教;重要性;方式策略
一当前教育发展形式下,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自身方面的一些突出性问题影响着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式可以看出,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持续下降,扩招人数不断上升,学生数学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严重阻碍了高职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是我国大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知识内容完全是为了应对考试,缺乏对数学题型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很难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激情,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学也是为了简单的应对考试,而不是处于自己对高职数学的喜爱。师生之间在课堂学习中缺少互动与交流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真正的意义,更不会引导学生在高职数学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高职数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高职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案不够完整全面,只是照搬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很少将问题进行拓展研究,严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高职数学教学模块内容繁多,但是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却比较少造成了严重冲突,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一部分高职教师也想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效果,但是受到专题模块和课时的限制,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导致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各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分布不平衡,学校的综合实力比较弱,导致一部分优秀教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业,这些原因使得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二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全面加强落实素质教育
数学文化教育是提升素质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基础水平还达不到标准,如果老师在课堂讲解中只以课本为主要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数学知识点,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授课方式整体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从老师的角度考虑要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尽最大的努力和耐心将数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全面注重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综合水平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够增强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热情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数学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加大资料的收集渠道,积累教学经验以此来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和方案设计,也可以对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研究讨论,找到最全面的解题思路,学生也能够从整个讨论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高职数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然后真正的融入其中,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有效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高职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内容相对反锁也缺乏合理的课时安排,给高职数学教师也带来了不便,只是选取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将数学文化适当的渗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数学的另一个文化世界,体验数学的抽象化和形象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掌握不同的解题思维模式,加深对高职数学知识要点的记忆力,有利于确保高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四)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由于受到应试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具有片面性,有些专门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工作需要,进行突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只有一小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才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专业知识,大部分岗位和数学涉及到的内容还是不挂钩的,但是数学文化中的人为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有利于培养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将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教学的具体方式策略
(一)将数学文化渗入到课程细节中去
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创新思维模式跟不上,基础水平比较差,学习兴趣提不上去,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如何改善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是提升高职数学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只是老师一味地去讲解,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比较紧张,如果在课程细节讲解中适当的渗入一些人文知识,将数学理论知识发展进程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或者适当的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带给学生们一些学习数学的动力,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合理利用时间,做好每个学习阶段的安排工作。比如说在学习微积分的过程中,需要提到的是牛顿这位伟人,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面对困难不是轻易选择放弃而是积极乐观的应对,微积分就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坚持学习的情况下发现的,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最终成为了科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牛顿的励志故事也在不断的激励大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想比别人收获的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通过数学文化的渗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高职数学学习中去。
(二)将数学文化渗入应用价值中去
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比较广泛,在其他领域范围也会有所涉及,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比较淡化,觉得有些数学知识根本不需要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被运用。学习高职数学的目的很明确,没有必要弄的这么复杂化。高职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举例论证,从而改变学生之前单一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比如说微积分就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现在社会正处于节约发展型阶段,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对于各项费用的使用都要以获取最大收益为前提条件,通过结合导数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费用的规整,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问题也需要运用微积分理论进行测验,比如说在切土豆圆形形状时,可以根据微积分的相关定理计算土豆片切成薄片时的面积和体积,土豆片越薄的情况下,体积和面积的计算越精确,在进行高职数学知识讲解时通过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让学生全面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不同的应用价值。
(三)创设新型的评价系统
创设完整的评价系统能够从每个细节中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节完善,对学生起到了一种引导激励的作用。传统的评价系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出相关评价,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式,在创设新的评价系统时需要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评价系统要更侧重于对整个学习流程的评价,加大多种评价方式,不断完善评价系统的功能效果,能够第一时间让师生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情况进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以上论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高职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解和根据专题模块适当的渗入数学文化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技术,专业方式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来,体验数学不同阶层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这个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传授不同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小学数学观摩课《三角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公开课
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上册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数学广角》评课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老师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读《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有感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四上《观察物体》评课稿
高考数学文科立体几何解答题
美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大梅森素数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评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听课有感心得体会评课稿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听课有感心得体会评课材料
数列解题方法集锦
一年级下册《七巧板》优秀评课稿
数学排列组合训练解题技巧方法
数学游戏造就“伽德纳传奇”
2、5、3的倍数的特征听课有感心得体会评课稿
简便计算(奥数)
小学数学顺口溜大全!记下来,孩子成绩越来越好!
33年痴迷“猜想” 用初等数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最全面的高中数学解题方法
《认识分数》三年级上第5册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评课稿
高三数学解复数题的思维策略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植树问题》教研心得体会
十位数和个位数互换位置的两个两位数的和
数学妙想奇思:口香糖问题
“认识时间”和“认识人民币”一年级下册评课稿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