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1
收藏
我们平常分东西(或分配任务,或为完成一件事分配时间),不同的分法就有不同的结果,有时会有剩余(就是盈),有时会不够(就是亏),有时正好分完(不盈不亏),从不同的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可以解答很多问题,这就是盈亏问题,解答这些问题时,要正确地把对应的数量进行比较。
例1:同学们为学校搬砖,每人搬8块,还剩16块;每人搬10块,有3人没砖搬,要搬的砖有多少块?
解:为便于比较,每人搬10块有3人没砖搬,这一组条件可以转换为每人搬10块,缺砖3×10=30(块),这样把两组对应的数量列出如下:
每人8块 剩16块
每人10块 缺30块
上下对比,每人多搬砖10-8=2(块),一共可多搬砖16+30=46(块),参加搬砖的同学有46÷2=23(人),要搬的砖有8×23+16=200(块)。
答:要搬的砖有200块。
例2:把一包糖分给一些小朋友,如果每人分8粒还剩18粒,如果其中10个小朋友每人分7粒,其余的小朋友每人分10粒,就刚好分完。有多少个小朋友?这包糖有多少粒?
解:第二种分法分7粒的小朋友是10人,分10粒的小朋友是“其余的”,不知道人数,可以这样转换,如果分7粒的小朋友这10人也每人分10粒,即这10人每人多分10-7=3(粒),就要多分去3×10=30(粒),于是,两组对应数量如下:
8粒 剩18粒
每人10粒 缺30粒
上下对比,每人多分10-8=2(粒),一共要多分糖18+30=48(粒),这些小朋友的人数是:48÷2=24(人),这包糖有24×8+18=210(粒)。
答:有24个小朋友,这包糖有210粒。
例3:小军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出发时心理盘算了一下,慢慢地骑行,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时才能到;使劲地赶路,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时就能到,如果要正好在中午12时到,每小时应行多少千米?
解:题中的条件,两个不同的骑车速度,行两地路程到达的时间分别是下午1时和上午11时,即后一速度用的时间比前一速度少2小时,为便于比较,可以以行到下午1时作为标准,算出用后一速度行到下午1时,从甲地到乙地可以比前一速度多行15×2=30(千米),这样,两组对应数量如下:
每小时行10千米 下午1时正好从甲地到乙地
每小时行15千米 下午1时比从甲地到乙地多行30千米
上下对比每小时多行15-10=5(千米),行同样时间多行30千米,从出发到下午1时,用的时间是30÷5=6(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 10×6=60(千米),行6小时,下午1时到达,出发的时间是上午7时,要在中午12时到,即行12-7=5(小时),每小时应行60÷5=12(千米)。
答:每小时应行12千米。
《有理数及其运算》数轴的应用知识解析
[第九章]不等式的同步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见错误剖析
[第一章]1.1正数和负数思维能力拓展
[第一章]正数和负数的思维能力拓展
[第十章]实数典型题型与习题练习
[第九章]不等式的同步练习题
《有理数及其运算》有理数的重点和难点
《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题
开放性问题在中考的运用
《生活中的轴对称》如何画轴对称图形
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的新背景
[第二章]有理数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提高测试题
06年巨人学校初一数学许诺班测试题及答案
如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真题)
三角形中求角的度数经典真题
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相关真题
[第十章]实数在开放性问题中的应用
[第一章]正数和负数的知识要点解析
[第十章]实数的定义运算型问题
初一年级数学(下)期中复习考试试卷
[第二章]实数的运算知识解析及练习题
[第一章]1.1正数和负数知识要点
第四讲:整数的奇偶性及整式的加减
第一、二讲:《有理数》的运用例题解析
北大附中05~06学年初一数学月考试题
实数的定义运算型问题
2007年重点中学图形认识的初步统练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