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收藏
课题 比例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XXX 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能力
目标 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
目标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重点 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难点 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合作探究 二、新授 (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拓展应用 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 )打对号。
10:2和35:42( ) 0.6:0.2和 ):4和3: ( ) :和12:8 ( )
总 结 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 :1.6= 60 :40=
2.4 :1.6=60 :40
(或) =
教学札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016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应用题
2016高考一轮数学复习五大解题思路
2016年寒假大串联: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人教新课标一年数学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六大2015-2016学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策略
青岛版五年制数下:《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2016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青岛版五年制一下:《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十几减9》教学反思
精选七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测试:一元一次方程
精讲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圆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随堂练习:等式的基本性质
人教新课标一数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初一上册数学课后训练:整式的加减
人教新课标一年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十几减9》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比和比的应用复习知识点
(二次根式)九年级上册数学2016年寒假作业练习
人教新课标一年数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青岛版一年数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奥数思维训练整除专题
青岛版一年数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反思
高一期末数学函数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百分数复习知识点
青岛版一数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四川乐山2016届高三数学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试卷
五大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要避免的误区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