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收藏
反思文章: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44页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刚开始的复习导入,其实可以直接从教学新例子开始,不需要从旧知导入;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同时也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仿写举例比的式子,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根据自学提纲自学反馈环节中,讲解完“怎样求比值”后,应该拿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去求一求,从而达到一个巩固这部分知识的作用;在研究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可以不用讲,因为学生很难理解,很多还理解不了;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9《有理数的乘法》ppt课件2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ppt课件5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3.1《列代数式》ppt课件4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ppt课件3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ppt课件3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9《有理数的乘法》ppt课件3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9.1《三角形》ppt课件2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14《近似数》ppt课件1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ppt课件5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9.1《三角形》ppt课件3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3.1《列代数式》ppt课件2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ppt课件4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3.1《列代数式》ppt课件1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ppt课件4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ppt课件1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7《有理数的减法》ppt课件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4《绝对值》ppt课件1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ppt课件2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ppt课件1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4《绝对值》ppt课件2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2《数轴》ppt课件2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3《相反数》ppt课件1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ppt课件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ppt课件2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9《有理数的乘法》ppt课件1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ppt课件1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ppt课件2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1《有理数》ppt课件
2015春华师大版数学七下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ppt练习课件
2014秋华师大版数学七上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ppt课件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