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收藏
导读:拿来主义,是我们大家的通病,特别是很多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大多只是接受传承,却从未思考:这是为什么?说明我们缺乏怀疑精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怀疑,只是我们懒得去求证,就得过且过了。这时候,查字典数学网小编末宝忍不住问一句;若是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你会怎么办?会质疑它吗?还是本能的觉得自己错了。
大部分学生选择改正,而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推翻了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作为两届奥赛的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联系生活实际学知识5次沟通出版社纠正答案
“150盏亮着的电灯,各有一个拉线开关控制,被顺序编号为1,2,3,4,…,150。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再将编号为5的倍数的拉线各拉一下,拉完后亮着的灯数为几盏?”这是一道考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思维数学题,今年暑假,才上完三年级的罗弋在做四年级的数学竞赛题集《培优新帮手》时遇到此题,算出答案“90”与标准答案“80”不符,妈妈陈群只当儿子错了。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
罗弋的爸爸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第一次用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也算出是80,听了罗弋的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又加上10。令人咋舌的是,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
起初,一个9岁小孩的答案并没有引起青少年世奥赛组委会的重视。“一听孩子没参加过奥数比赛就质疑答案有误,组委会连说没资格纠正,叫我们去找出版社。”9月28日,陈群不得不联系出版《培优新帮手》的崇文书局。记者看到,在3次邮件、4次电话沟通过程中,出版社在请主编和多名编者重新做题后,认为“此题有解题步骤,属于思路错误”,依然坚持旧答案,并建议孩子去网上搜索解题步骤。陈群不甘心,她发出两封纠错邮件,将罗弋的推演思路和指出的常识性问题告知编辑。
终于,在10月20日上午,陈群收到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我们将孩子的思路和答案反馈给主编和多名编者,在重新审视这道题后惊讶地发现孩子的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的出版中使用罗弋的答案。许举信分析了造成5年无人纠错的原因,“大人在解此题时都会用到公倍数,罗弋没有学过,只能用常识去解答。但这道题对小孩来说难度很大,通常他们的答案都来自于老师、家长和标准答案。”
错误是理性昏睡时的产物,那么怎样保证理性常惺不惫,从而克服伪真理,得到真理?起码原则是“使用你的怀疑精神”。更多数学资讯,敬请期待查字典数学网。
末宝带你游数学: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练习15
高一数学上册双周训练题
高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9月考试卷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测试卷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复习
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③课时练习
高一上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
高一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数学上册周周清试题3
高一数学下册必修4小测题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练习18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1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复习
高一数学10月月考测试题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综合练习
高一数学数列综合练习
高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高一数学数列单元测试卷
柱、锥体的结构特征复习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练习17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卷
高一上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高一数学上册阶段检测试题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卷
高一数学《集合》单元检测
高一数学上期第一阶段测试题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