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在教学10以内数的时候,怎样使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提起10以内数的教学,不禁使人想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年级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算术课,老师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学习一和二。”随即举起一张画片,问道:“这张画片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画的是皮球。”
老师:“画的是几个皮球?”
学生:“一个皮球。”
这时,老师把画片翻转过来,问:“这上面写的数字念做什么?”
学生:“念做1。”
老师:“对!念做1。”
紧接着,老师用同样的办法开始讲“2”了。画片的正面画着两支铅笔,背面写着数字“2”。老师再没有举出其他的事例。就这样讲完了1和2,然后就指导学生练习写数了。
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皮球,让学生到黑板上表示两个皮球的数字,学生们举手争着要求来写。照理说应该写个“ 2”就对了。事与愿违,没有料到,这个小学生在每个皮球下面都写上“1”。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小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您不是讲过吗,‘1’表示一个皮球,那么,两个‘1’不就是表示两个皮球吗!”
看来,这位老师讲课时使用的直观教具太少,使小学生错误地认为:“2”就是表示两支铅笔,“1”就是表示一个皮球。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1和2,没有获得数的抽象概念。
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每一个数,教学时应通过适量的实物和直观教具,形成抽象的数的概念。也就是应该使学生知道一个数代表一组事物的总数。例如:为了使小学生认识“2”,可以使用两支铅笔、两块橡皮、两个茶杯、两本书等实物以及每一张画有两件物品的画片等等,使学生体会到,不管它是动物还是植物,不管它是铁的、木头的或是纸的,只要每一组事物的数量可以用两个手指来表示的话,就可以写成数字“2”。此外,两声响声,两滴水滴,也可以用“2”来表示。
总之,在教学10以内数的时候,正是学生认数的开始,应利用适量的直观教具,使学生排除个别事物的干扰,也就是排除非本质特征,抽象出共同属性--数,形成数的概念。
高考山东省淄博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数学(理科)
高考南通四县市高三联合考试(数学试题)
高考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
高考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数学(文科)试卷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及答案(天津卷.文)
高考上海市十校(高三)数学测试
高考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高三数学综合练习一
高考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三3月月考数学试卷(理科卷)
高考广州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解题比赛试卷
高考江苏省洪翔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数学试卷
高考南通市九校(学科基地)联考数学试卷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及答案(全国卷Ⅲ.理)
高考江苏盐城市一中06年高三第八次月考数学试题和答案
黄浦区高考模拟考数学试卷
高考全国重点中学临考仿真试卷数学(第一模拟)
高考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统一调研数学试题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及答案(湖南卷·理)
高考盐城市大冈中学2007届高三数学练习(三)
高考温州市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三3月份联考数学(文科)试卷
高考无为县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数学(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广东省深圳中学高三年级质量检测数学试卷
高考江苏省洪县中学高三数学周练试题及详细解答
高考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1月份考试高三数学试卷
高考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数学月考试卷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数学(上海卷)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及答案(湖南卷·文)
国家命题研究中心高考数学信息题(密卷)
黄冈市数学高考模拟试卷
高考揭阳市第二次模拟试题(数学)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辽宁卷)理科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