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1978年初,我国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因病住北京医院诊治。数学家华罗庚前去探望,两人谈起寿称问题。华罗庚向郭沫若询问,古人对高寿人常给以美称,如花甲、古稀等等。但如果年龄未到整数,比如七十七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道: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字学了。”
郭老接着说:
“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原来这是三个字谜。喜字,草写,是由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字是由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字是百字缺一,正好九十九。”
华罗庚听了郭沫若的一番解释,拊掌笑道:
“人说郭老博学多闻,此言果然不虚。”
毛泽东主席晚年常念叨一句俗谚: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有人说七十三岁是孔子逝世的年龄,八十四岁是孟子去世的年龄,因而七十三、八十四是不祥之数。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迷信。不过,不能把上述这种谚语看成是一种迷信。因为它是人们从千百年来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的人体生物规律,应该从人体生理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查一查人口档案,可以发现在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前后去世的人数,确实要比七十至八十、八十至九十这两个年段中其它年龄去世的人数要多,这两个“关卡”是值得进一步去研究的。
有一种研究的成果认为,生命的节律是以七、八的倍数呈现的,逢到这样的年头,人体总会有些消极变化,而这种变化愈老持续的时间愈长。按照这样的理论,七十三岁,实足年龄正好是七十二岁,而
72=8×9;
八十五岁,实足年龄为八十四岁,而
84=7×12。
这里均出现了8或7,正在“关卡”之上。又,中国历来有更年期的说法,即女子为“七七四十九”岁,男子为“八八六十四”岁,已成为民间传统的生理常识。而49、64分别是7和8的倍数。这些说法虽不能说确实可靠,但可供参考。
第一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一年数学下《第八单元 找规律》教学设计
××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
一年数学上《11~20各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年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B
2、3、4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第一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下《认识1元以上人民币》的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统计》教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上《我们的校园》教学实录
一年数学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教学设计
认识乘法(2)
一年数学下《几十加几十》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下《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8和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下《位置》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比长短》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下《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一年数学下《小小商店》教学设计
D
小学数学第一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第一册20以内的数
练习八
一年数学下《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