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奇才--刘路的成长史 _数学家故事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奇才--刘路的成长...
首页>数学杂谈>数学家故事>数学奇才-...

数学奇才--刘路的成长史

2015-07-24 收藏

刘路爱科幻电影,是《哈利·波特》忠实粉丝, 还是学院长跑冠军

 

他年方22岁便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他是学院的“中跑双冠王”,他戴着太阳帽,不爱说话、轻声细语……中南大学的本科四年级学生刘路因破解“西塔潘猜想”而成了大名人,但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斋男”。

几天前,“湖南第一名校”中南大学对外宣布,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破格聘任他为教授级研究员。为了立体了解这位“数学快男”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本报记者近日对这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

通讯员/周科际

“你为什么要戴太阳帽呢?以前不戴的吧。”记者问。

性格:

自认太闷难交友

“我也想交朋友,但我性格太闷,大家觉得我比较无趣。”

刘路淡淡地笑了笑,用极其细微的声音说,突如其来的出名让他感到不自在。

这个来自辽宁大连的小伙子出生于1989年,目前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本科四年级学生。他身高176厘米,长相英俊,水汪汪的大眼睛和皮肤白嫩像女孩,他说话音量太小,初识他的人还以为他在自言自语。

刘路说自己并不高傲、冷漠,但朋友的确不多。“我也想交朋友,但我性格太闷,大家觉得我比较无趣,所以交不到朋友。”他向记者解释说。

刘路的性格,或许跟他从小接受的严格家教有关。他告诉记者,父亲高中文化水平,在一家国企的后勤部门工作;母亲大学毕业,是一家起重机公司的工程师。从小父母就对他的学业严加监管,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总免不了一顿训话。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刘路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虽然他说自己“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中考考上了辽宁省重点高中——育明高中,高考分数超重点线56分,单就成绩来看,显然是“好学生”。

成绩:

一直被评为中等

“做题总是看不到步骤,结果出来得莫名其妙。”

刘路对数学的热爱起源于初二,他至今清晰地记得,他初三那年读完了《古今数学思想集》的前两册(注:全书共4册),该书全面论述了各种数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据说颇为高深艰涩。

基于对数学长年累月的超前自学,高中时的刘路跟同学们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据他的高一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庄笙回忆,刘路当年“数学思路敏捷而独特,解题步骤和思考方式往往出人意料”。

值得称道的是,刘路早在高一时就已开始阅读全英文的数学书籍,这为他日后用英语写学术论文并投稿给国际学术期刊打下了基础。

他念小学时曾学过奥数,学得不算太好,但他至今认为“奥数不是个坏东西,至少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肯定奥数的意义,并不等于肯定现有的教育考核体制,对于考试分数,他从初中开始便持“不屑”的态度,这也是他念初中后放弃奥数的原因。

刘路对“分数决定论”的批判不是凭空而来的,据刘路高三时的班主任佟伟东回忆,刘路当年考试成绩不理想,原因之一便是:“做题总是看不到步骤,结果出来得莫名其妙,但中学数学是要按步骤给分的。”

就这样,一直到后来上大学,刘路始终对考试成绩漠不关心。据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透露,本科期间,刘路的考试成绩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英语水平特别突出。

学习:

嗜书成癖被称另类

“有时候一大早出去,下午才回来,双肩书包里塞满了英文书。”

在刘路看来,兴趣,是人生抉择的基础,他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相反,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绝不会轻言放弃。

高考时,身为工程师的母亲非常希望刘路能报考机械自动化之类的工科专业,理由是工科实用、就业容易。

但刘路死活不从,填报高考志愿时,从一本到三本,他一律只填写“冷门”数学专业,并最终被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录取。

父母拧不过他,也就任其选择了,在刘路南下长沙念大学后,父母仍希望他考研时能转到工科专业。

刘路显然再次让父母失望了,本科期间,除了正常听课之外,他几乎把所有课外时间都花在了对期末考试毫无用处的数学自学上,翻阅国内外书籍、论文,靠自己去领悟,涉及的资料有不少是国际数学界的前沿课题。

同学们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刘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们在睡觉的时候,刘路在看书,就这样,刘路成了同学心中的另类,人称“学术男”。

据刘路的寝室室友刘洋介绍:“刘路跟室友沟通比较少,如果不在寝室,他就一定在图书馆,有时候一大早出去,下午才回来,双肩书包里塞满了英文书。为了一个数学问题,他饭也不按时吃,觉也不按时睡。有一次,我半夜两三时醒来,发现刘路在看书,一大早起床,发现刘路已经不在寝室里了。”

而刘路说,这并非他生活的常态,他的习惯是每天睡眠7~8个小时,很规律。

生活:

长跑冠军爱科幻片

“平时休息或走路时喜欢戴上耳塞,听流行音乐,尤其喜欢王菲和梁静茹的歌声。”

不过,“学术男”并不等于“书呆子”,在数学之外,刘路的生活并不枯燥。在同学眼里,他能“文”能“武”。

“文”方面:他特别喜欢科幻电影,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忠实粉丝。平时休息或走路时喜欢戴上耳塞,听流行音乐,尤其喜欢王菲和梁静茹的歌声。但他绝不肤浅地赶时髦、追潮流,同学们玩电脑游戏,他从不参与,他觉得找人下一盘象棋比这有趣多了。同龄人追着看偶像剧,他也没有任何兴趣。

“武”方面:他擅长打乒乓球,也爱打羽毛球。在学院运动会上,他还一人包揽了400米和1000米两块金牌,使人们对这个少言寡语、静若处子的男生吃惊不已。

在运动会获奖一事上,刘路再次体现了他认真、投入的品质。他坦言,自己平时并不跑步,在比赛前突击坚持练习了一周,效果显著。记者留意到,他饭量不小,但体型消瘦,他戏称这是因为体质好。

灵感爆发破解国际难题

刘路回忆说,在大二的一堂课上,何伟教授不经意间提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注:以下简称“该定理”),他那阵子刚好正在思考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激起了他的求知欲。

大二暑假,刘路开始系统了解该定理。该定理是数理逻辑“反推数学”中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数学研究是“从公理到定理”的,反推数学研究恰恰相反,是“从定理到公理”。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在进行该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研究,特别是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了“西塔潘猜想”。

2010年10月26日,刘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正在上自习的他“灵感大爆发”,想到把之前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就可证明“西塔潘猜想”。他赶紧跑回宿舍,连夜运算,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以“刘嘉忆”的作者署名向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发去投稿。从接触该定理,到证明“西塔潘猜想”,刘路只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他回忆说,在从2010年8月~2010年10月26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平均每天花5~6个小时在“西塔潘猜想”上,主观上并未强求出成果。

《符号逻辑期刊》是数理逻辑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杂志主编是位著名的逻辑学家,他本人便是“西塔潘猜想”的研究者。他对刘路的研究成果很感兴趣,但对这个本科生的来历感到一头雾水,因此没在第一时间予以发表。

发表后周围人竟不知

一个月后,《符号逻辑期刊》主编给刘路发来了电子邮件:“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的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最终被你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你的证明如此漂亮,请接受我对你研究成果的祝贺!”芝加哥大学的达米尔博士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果,促进了反推数学和计算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刘路的论文发表了!2011年9月,他又受邀参加了在芝加哥大学举办的反推数学专门会议,并在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他的另一篇论文也得到了美国专家的好评。

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8月~2011年9月这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老师和同学竟都不知道他曾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投稿,且成果引来了好评如潮。

对此,刘路向记者解释说:“学术的事没什么好炫耀的。而且我在投论文之前跟同学提到过这个学术问题,我看他们兴趣不大,也就不想跟他们多说了。”

直到从芝加哥回国后,刘路才引起了师生们的注意。有一次,中南大学博导、著名数学家侯振挺在南京遇上了数理逻辑学界的老前辈丁德成,丁德成兴奋地对侯振挺说:“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

回长沙后,侯振挺立马跟刘路见面,此番有幸促膝长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感想等一一倾诉了出来。有趣的是,侯振挺也是名少年得志的“数学奇才”,他早在本科期间就自学解决了排队论三大难题之一的“巴尔姆断言”问题。

获美知名大学录取书

侯振挺很快就行动了起来,他向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和林群三位院士介绍了刘路的情况,三位院士认为:虽然跟“哥德巴赫猜想”相比,“西塔潘猜想”分量并不突出,但一名本科生能破解国际数学猜想,实属不易。他们致信教育部,建议破格录取刘路为研究生。

2011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培养方案。此后刘路又被中南大学选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他的头衔是“正教授级研究员”。学校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

从今以后,刘路可以跟其他正教授一样,每月领取工资,从事研究工作。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需给学生上课。

中南大学还给了刘路100万元奖金,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另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记者了解到,这笔奖励的性质类似于高校为吸引人才开出的“安家费”。普通的博士安家费约为十几万元,一般只有欧美顶级“海归”才能得到100万元的巨奖。目前,刘路已经收到了世界顶级名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录取通知书,中南大学校方支持刘路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吸取科研养分,提出“中美两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但刘路目前还没想好去不去伯克利:“伯克利录取我的是理论数学方向的专业,而我想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调整到应用性的‘数据挖掘’上去——我并不功利,倒不是为了追求实用才选这个研究方向的,只是感兴趣而已。”

大学本科四年,刘路在学术之外的最大“收获”是:父母不再反对他学数学。因为他用自己实打实的成果告诉父母:数学不是“冷门”。

记者手记

无需考核

所以成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在向刘路的老师和同学追问一个问题:身为本科生的刘路为什么能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功?得到的答案涉及方方面面:个人天赋、勤奋钻研、学校校风……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提及的一点颇有深意:因为刘路“轻装上阵”,没有体制压力。

这名老师向记者坦言,一名传统体制下的数学教授很难下决心去研究“猜想”之类的大课题,因为“三五年的精力投进去了很可能颗粒无收”,“最终没法交差、没法通过考核”。相比之下,刘路作为本科生,身处体制外,可以心无旁骛地凭着一颗纯粹的求知心去探索,最终在灵感的激发下取得了重大成果。

这名老师进一步建议:国家应加大对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的投入。他以数学为例解释说:“数学是‘科技之母’,但包括刘路的成果在内,短期内可能没法取得任何实际的回报,但基础科学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后劲。投入不足,就吸引不了优质年轻人投身其中,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他看来,奥数等形式的数学竞赛虽然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家长们之所以送孩子学奥数,目的大多很实际:为了考试加分、保送大学。等这些孩子借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都会放弃数学,改学“赚钱”的专业——因为数学高才生在经济学、金融学和IT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转起来很容易。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