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比例尺》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A)
北大附小小学数学五年级测验
高二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9.84教案
高二数学概率复习教案
高二数学概率应用11.34教案
高二数学二项式定理10.42教案
高二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9.82教案
高二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9.94教案
高中数学概率应用11.14
高二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9.93教案
高二数学二项式定理10.44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高二数学二项式定理10.45教案
高二数学第十一章.概率同步练习教案(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试卷
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高二数学直线与平面9F101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填空题汇总
高中数学概率应用11.32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高二数学概率的基本事件11.12教案
高二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知识点教案
高二数学概率应用11.13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高二数学二项式定理10.43教案
高二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9.91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综合试卷及答案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中试题
樊川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