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第8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四年级第8册《...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小学数学四...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8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2016-10-28 收藏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意识,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索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下是我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后反馈三个环节中的反思:

一、反思设计思路

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因此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结合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思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推广验证,得出结论——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二、反思实施过程:

本节的教学主线是: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我围绕着这一主线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围不成。接着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时不能为成三角形,为什么?初步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直观观察得出“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那边”,经过讨论验证后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学生始终满怀兴趣,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重了如下几点:

1、巧设情境,以疑激思。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引入方面,我先创设了生活情境——哪条路上学最近?通过课件演示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最近?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这样的悬念,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节课由实际问题引入,并始终由问题去引领整个探索实践过程。

2、以动促思,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我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不同长度的小棒、统计表,让学生猜一猜、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想一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发现并归纳“三边关系”。

3、情境演示,动静结合。本节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在动手操作时,容易产生误差,难以让学生信服。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因此,本节我还利用了信息技术把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机的呈现出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正如课前所料,因为小棒和误差的缘故,有些学生认为“4、5、9”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于是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全体学生动态地看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的结果是什么—— 必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4、联系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从引入“哪条路上学最近”,到练习中“盖三角形房架”等设计,都是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反思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因此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从反馈中发现学生犯错的原因一是:学生未能认真审题。比如:从下面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摆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二题)有不少同学运用分类讨论做题,却把五根小棒看成了五类小棒,实在可惜。犯错的原因二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因此整节课时间稍紧了一点。1669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