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小学数学三年级新教材使用初期感触随笔一篇
三年级新教材使用才一个月多,但是已经感到变化的明显,现就已教学的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1. 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本单元教材,将估算教学内容从计算教学中分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
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2.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笔算加减法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 百位向千位进)、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例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
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寒假作业检测试卷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位置与顺序》练习题
北京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与顺序》试题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教学教案
精选六年级数学暑假专项练习
七年级寒假作业数学试题规律发现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材说明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教学反思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教案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教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学教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学反思
精编初中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教学教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上《5以内数的加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参考
2016年小学六年级数学暑假作业题
精选一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题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上《5以内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生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北京版一上《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16年寒假初一数学综合测试题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同步练习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上《5以内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评课稿
16年六年级小学生数学暑假检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