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范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获奖论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育范文《运用...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育范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获奖论文

2016-10-27 收藏

小学数学教育范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获奖论文

最新【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 小学教学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解决教育中的疑点和难点、培养学生探究新知、创新意识、探究精神等有着自身独自的特点。因此,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大教师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在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设定出一定的背景和他们感兴趣的画面,这些情景可以不断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况的推动下,他们就会主动的去探究、去了解、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抛却了以前传统教学的古板与不灵活,它可以跟随孩子们不同的要求来设定出不同的情景,有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声画一体的,从而是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让学生们的获得知识的来源有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如下的导入:在动物运动会上,小猴、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比赛开始后,小猴子骑的车子既快又平稳地前进,小鹿骑的车子一高一低进行,小熊猫骑的车子甚至不能滚动,最终小猴子轻易获得了冠军。精彩有趣的比赛画面,立刻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提问:车轮又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这样,孩子们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针对同学们的发现,我再用计算机辅助以鲜艳的色彩和动画效果,给予验证。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车轮及轴心转动时留下的轨迹,结合画面,学生借助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课始引发的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解决,源自于情境的创设,兴趣的产生,其中多媒体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动静结合,解决教育中的疑点和难点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承载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特别是有些学习内容、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况且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又使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这于孩子的思维特点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功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教材的难点分散、易化,帮助学生形象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数学思想。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两辆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路程?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对汽车运动的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就有了清晰、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课件再把运动的过程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观地位。运用信息技术之后,教师把学生推向台前,自己站在幕后,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学习“加和减”时,我用电脑设计了一棵果树,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树上的果子,每个果子都能进入一个练习,当学生做对时,就会响起一阵轻松美妙的音乐声。电脑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物体,所以谈不上与学生情感的交往。而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需要,随时随地地、有针对性地运用电脑与学生交往,就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又如,学习“4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练习“下面的蝴蝶是由哪只小虫子变成的?”这道题的意图是练习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蝴蝶身上的口诀和小虫子身上的算式进行判断,用鼠标把小虫子拖到蝴蝶处。选择正确时,蝴蝶会扇动翅膀,同时说:“我长大了!”。这些赋予情感化的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情绪很高,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探究新知、创新意识

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时期。儿童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网络多媒体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教师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优化素质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多媒体,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我教学“6以内的加减法”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动画:一只漂亮的小白兔背着水果高兴地向家跑去,不小心装水果的布袋有一个破洞,掉出了2个,接着出现□+□=6,6-□=□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再如在教学“比多少”时,利用多媒体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首先随着轻快的音乐电脑上呈现出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 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使他们的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 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在完成教学目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了解人民币的历史”环节,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知道中国货币历史久远,夏商时代以海贝为币;金属币始于商代晚期的青铜贝,距今已有3000余年。春秋战国时代,货币文化有很大发展,金属铸币后先后有布币、刀币、有文铜币、金版及有孔圆钱等等,形成文字、形制各具特色多元格局的货币文化。以及发展到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再现,真实得演绎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让低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像”及富感染力的特点,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12月29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