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刍议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刍议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刍议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2015-07-20 收藏

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新理念下的课堂互动不仅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双向、多层次的教学互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要通过学生来表现,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现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试图从教学的几个关键性行为,谈谈自己对于如何提高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有效互动的基础

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者通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学情,结合教学理念等因素后要进行课堂教学规划,这种规划,既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的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储于教师心中。比如这堂课是由几个教学环节构成的,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引导等,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流程更应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有效课堂互动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或者策略的能力。像那些扮演大量角色、广受欢迎的男女演小品一样,优秀的教师也是复合型天才。”

二、有效的课堂互动

1.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互动的保证

积极有效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纪律良好,学生积极思维,反应敏捷,课堂呈现热烈活跃的景象,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有效互动的有力保证,因而教师应确实转变观念,不以权威自居,不师道尊严,并善于运用策略。比如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多些鼓励,少些否定;允许学生在课堂出错,对学生多些热情与宽容,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遇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平等对话,处理问题灵活,不死板、僵化;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说一个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有效互动的最有力保证。

2.创建探究的问题情境──有效互动的前提

有需要,有兴趣才会有探究互动这一行为方式的产生,而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而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比如教学第十二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时,我根据学生熟悉、喜欢《西游记》中的人物及其心理特点创设了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人同用一根绳子围地的问题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唐僧准备奖给三个徒弟每人一块地,他拿出一根绳子说:“徒儿们,为师准备奖给你们每人一块地,以便今后自食其力。你们就用这根绳子各自围一块地吧。”这时猪八戒急急忙忙地说:“我要围成正方形。”沙僧说:“我要围成长方形。”孙悟空说:“我要围成圆形。”师:“同学们,他们三人围出的地大小一样吗?要是不一样,那么谁围出的地最大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呢?要知道谁的地大,必须用到什么数学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自然导入下一环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教学。

3.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互动的重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因而作为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的小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为实现课堂互动的有效平台,越是民主、开放的课堂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小组合作容易产生有活动没体验,搞形式走过场。因此,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明确做法程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学习的任务应是适合于小组合作完成的,并且有必要采用小组形式完成。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中,要求学生统计街上5分钟内来往车辆中每种类型车各有几辆时,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时,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问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价值性。通过实践,我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建:(1)必须组建合作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特殊情况也可以2人结对子学习),学习能力以好、中、差搭配为宜,并评选出小组组长。(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如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接受、学会总结等等。(3)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以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如可采用小组得分制(A、由小组组长每节课后登记课堂发言等情况,并根据组员表现评出分数或做好记录。B、由教师根据各组表现给予记录。)定期评选出最佳组长、组员,并与学校评选“雏鹰之星”“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挂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4.重视课堂学习指导——有效互动的关键。

课堂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进行恰当的调节和引导,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手段,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指导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是课堂互动的关键。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或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

生: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学生哄笑,齐声回答: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要找到这个规律,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

演示: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先后用力甩动两个小球,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的引导点拨,层层设疑,激趣,师生互动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的实质是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大胆发现,主动回顾与反思,交流他们真实的思考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真诚融洽的感情碰撞、和谐自然的师生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反思——有效互动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他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性,因而教学反思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课堂上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知识是给予的还是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的,教学中哪些问题有待于改进,才能使课堂互动更有效等。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原先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先举例说明,导出百分数的意义,再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最后练习巩固,课后经过反思,觉得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互动低效,第二次教学时我重组、整合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真实情境:前些天,我买了一瓶棉竹酒和一条棉被,棉竹酒瓶标签上标有酒精度39%,棉被的标签上标有晴纶85%,涤纶15%。你们知道:39%、85%、15%是什么吗?(百分数)你们想研究百分数的什么问题?

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归纳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百分数有什么作用?

2.百分数的读、写法。

3.百分数的意义。

4.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应先研究什么?

……

这样的教学,学习目的性明确,研究问题具体,条理清晰,有层次性,教学环节紧凑,又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言之有物,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也成必然。教学反思提升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不仅使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使教师的专业得以提高成为有效教学的实施者。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应不断学习、实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即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时刻把握课堂互动的航向,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课堂互动的有效、高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