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0
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并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索、发现、论证培养学生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掌握事物间普遍存在联系的哲学观,以及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即为什么要添加对角线呢?)
(3)难点突破关键: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即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用电脑展示两张图片:
1)过街天桥
2)小区的拉闸门
观察两张图片,勾勒出几何图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学习平行四边形。
1、体现本课的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了解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必要性。同时,使学生了解“几何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概念的形成和巩固
(一)质疑引入概念并讲解
1、 探讨问题1:平行四边形和一般的四边有什么异同?一般的四边形通过添加条件后能否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呢?
2、归纳概念
(1)让学生自己归纳定义
(2)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定义的三种数学语言表述方式
1、引入课题,弄清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为概念的引入做铺垫(抓住“平行”两个字,引导学生从一组边平行一组边不平行和两组边都平行两个方面去讨论)
2、让学生归纳定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给出三种数学语言的表述,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三种表述形式的理解和转化能力
3、强调定义的判定和性质作用
讲授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记法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顶点要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来写
1、质疑: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能确定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2、书P93页练习1
巩固概念,为下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做铺垫
性质的发现和证明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复习四边形的性质,由定义可知平行四边形也具有此性质
2、质疑:
平行四边形除以上性质外还有其他性质吗?(提示:请学生仿照三角形的学习方法从边和角去探索)
2、 小组合作学习探索: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透明平行四边形自己想办法(测量、计算、对折剪开、旋转、平移、推理等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邻角、对角、邻边、对边的数量关系。)
3、 小组汇报发现(猜想):
平行四边形
(1)对边相等(2)对角相等
1、体现本课的能力目标。突出教学目标
2、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
让学生仿照三角形的学习方法类比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去发现规律,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4.如何证明上述结论?
已知: □ABCD
求证:∠A=∠C ∠B=∠D
AB=DC AD=BC
(1)拼图活动。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准备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不可翻转)可以拼出几种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总结解决四边形问题的常用方法。
(3)多种方法证明(略)
5、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并用三种数学语言表述
1、再次突出本课的能力目标,并为突破难点用拼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
总结解决多边形问题的常用方法,即:连结对角线,将多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对于学生说出的证法予以肯定,同时让学生比较几种证明方法的优缺点。
1、质疑: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能确定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2、书P93页练习1
3、书P93页的例1
运用和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含义”。
3.巩固练习:
填空:
1)如图:DC∥EF∥AB DA∥GH∥CB ,则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有_____个;
2)在□ABCD中,
① 若∠A=120°,则∠B =____ ,
∠C =____ ,∠D =______;
② 若∠B+∠D=120°,则∠A =____
∠B=_____;
③ 若∠D-∠C=120°,则∠A =____
∠B =_____;
若AB=2cm ,BC=3cm ,则□ABCD的周长为________;
本环节补充了一组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计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联系刚学过的概念和性质,并结合方程的思想进行计算。这样,及时地将理论用于实践,既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计算题和证明题,作了必要的铺垫,又达到了逐步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训练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通过小结回顾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通过表格,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记忆。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
教材99页 1、2、3题,选6
2.探索思考:
教材93页的练习3
3、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实例
1、巩固所学的概念,进一步发现和弥补教与学的不足;
2、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1节的内容,共需两个课时完成。我计划第1课时: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对边平行且相等;(2)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第2课时: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对角线互相平分;及引申内容: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知识方面
本课要研究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首先,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它的性质的探索需要借助已学过的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其次它又为我们接下来类比学习矩形、菱形等特殊四边形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和方法。因此平行四边形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能力方面
一方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要类比三角形的研究方法,从角和边入手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其性质的论证又要通过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渗透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探求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均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我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设疑诱导法
著名数学家哈墨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考虑到在知识方面,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在感性上对其有所认识;而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在七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按边和角学习三角形的方法,固而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技能,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设疑诱导法。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对学生进行边启发,边分析,边推理,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借助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了增强教学直观性,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我借助了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5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43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3.5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81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2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61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4章复习题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7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5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5章复习题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65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70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6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1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75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3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2.3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第32页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55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5.1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38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58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8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3.4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第27页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2.4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73页练习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5.2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2章复习题答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68页练习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