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积的变化规律》评课记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积的变化规律》评课记录揭示规律一: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因数、积(规律中要使用这两个数学术语)(以便学生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积发生变化没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由积发生了变化,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初步感知大了)因数是怎样变大的?(以引起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积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引发了学生应用先前的发现(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时候,因为另一个因数乘以10,所以积变了,原积也要乘以10,才得现在这个算式的积))。在这一环节中,教者注重了引导学生通过用眼有序观察、用脑有序比较、有序设问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有序发现。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历经探索、主动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建构后(特例三个)通过设问:通过三个算式发现的是不是一个规律?还需要验证,发现其它的算式是不是也存在这个规律呢?引发学生思考还需要验证。
此问欠佳。因为规律是事物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的普遍特征(特点),规律的发现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因此,设问应为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类似于这样的算式是否也具有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要乘以几的共同特点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这样设问符合认识规律,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用验证的方法把特殊推广到一般。
揭示规律二:此环节借助教学规律一的探索过程(观察、比较、发现、描述)以问题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途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建构、获取新知。本环节的设计,教者基于规律一的探索过程、规律的描述方式让学生来类比迁移、自主活动、自主建构,有利于方法的应用而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何验证发现的结论是否普遍适用,学生自主进行且有引导,但要针对发现二的描述进行强调(或借助验证一),才能使学生的验证格式、验证描述更有条理、更能强化对验证二的理解,从而突显验证的效果。规律
一、规律二建构后,教者针对几能否为0的问题引导组织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严谨对待数学知识的习惯和善于针对数学进行对推理、周密思考的习惯。
2016年小升初数学试题真题演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 教案5
2015初二上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整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2016年数学知识点之比和比例汇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 教案4
2015—2016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2)
2016年小升初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
《因式分解》期中复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认识乘法
桐乡实验中学2015-2016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 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可能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一(第1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2、3、4的乘法口诀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 第一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二课时
2016年小升初数学几何的初步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期中复习知识点
2015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期中复习知识点
精选初二上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命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