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苏教版小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是要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理论上,转变学习方式,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实践中,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上,转变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是一套较为集中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又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的教材。我区2002年9月选用这套教材以来,近两年的使用,我们体会到了这套教材的许多优点。教材中题材选取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形式设计情境化、活动化、开放化;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搭建了平台。

挖掘苏教版教材优势,创造性地使用这套教材,依据新课程中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先进理念,精心设计、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定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的论证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实验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理解透彻,教学中积极挖掘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拓展教材,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来过于注重模仿记忆、机械训练等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初步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及相关领域取得典型经验,在市、区加以推广,为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充分利用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开发生活资源,利用生成性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过于注重模仿记忆、机械训练等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挖掘教材素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兴趣。

2、挖掘教材内容的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3、挖掘教材编排的层次性、灵活性、过程性,培养学生多策略、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性、科学性、教育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创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6、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教师尊重、激励、引导学生,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与条件保障

1、主持人、参与者大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都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特别是主持人及几名教研员、科研人员、学校领导都具有小学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都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或小学数学教学多年,都是区级以上教学能手,三名学校领导亲自但任苏教版的教学任务。实验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教学改革热情高,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深的研究潜力。因此,这支研究队伍是专业知识、研究经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定成果奠定了基础。

2、主持人和专业人员把握研究方向,进行理论指导,参与实验过程及解决疑难问题,总结成果,组织推广。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以行动研究为主承担实验具体任务。

3、各实验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本齐全,图书、音像等资料齐全,各校都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有较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教研与培训中心及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研究,将会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资料订购、教师培训。

4、实验班的学生均为自然分班组成,使课题研究具有合理性,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

1、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

2、实验教师的个体实践为主,课题实验小组集体研究为辅。

3、各实验教师要确定子课题,按学期分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4、以控制对学生有损害因素为起点,以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为前提,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 (2004.3~2004.7)

1、学习课改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2、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3、了解学校及教师情况,选定实验学校及实验教师。

4、完成课题论证,参加申请评审。

二、初始阶段(2004.9~2005.7)

1、制定实验方案。

2、实验教师确定子课题,制定阶段计划。

3、按方案进入实验阶段。

4、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三、深入阶段(2005.9~2007.3)

1、修定实验方案,深入实施。

2、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3、征询实验学校及教师对教材的意见、建议。

四、总结验收阶段(2007.4~2007.7)

1、课题组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装订成集。

3、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装订论文集。

4、准备鉴定验收相关材料。

5、申请鉴定验收。

五、预期成果

完成的时间:2004.3~2007.7

最终结果形式:教学设计集、案例分析集、教材修订建议、学生能力展示、实验报告。

六、课题组织

研究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

主持人:黄善平(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主任)

参加人员:

邵金柱(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副主任)

刘国学(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科研班主任)

王艳春(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数学教研员)

刘晓云(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数学教研员)

韩 义(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数学教研员)

田继民(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数学教研员)

吴中华(红山区第一小学教导主任)

王纪文(红山区第三小学副校长)

霍瑞云(红山区第五小学副校长)

王丽敏(红山区第十七小学教导主任)

实验教师:

王 静 鲍 文思(一小)

司敏杰 李艳辉 张 岩(三小)

董鹏杰 刘满辉 魏鸣晶(五小)

刘艳丽 李丽华(六小)

董 莉 张宏伟(九小)

高 静 毛丽丽(十六小)

李 岚 张凤杰(十七小)

韩雪飞 黄雁君(昭乌达小学)

高丽红 何瑛姝(兴隆小学)

杨 乐 张元元(逸夫小学)

二○○四年九月三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