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北师大版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2、初步学会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周长。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特别邀请我们全班同学担任田径比赛的裁判,你们想去吗?

生齐答:想!

师:参加比赛的是哪些动物?

生齐答:乌龟和蚂蚁。

师:乌龟和蚂蚁用同样长的时间,看谁爬得远谁就获胜。裁判员们比赛马上开始,请仔细看。(课件播放:乌龟和蚂蚁分别沿着长方形、树叶爬,同时到达终点。)谁获胜?

生1:乌龟。

生2:蚂蚁。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学生举手)认为乌龟获胜的举手。(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说说你们这样选择的理由吗?

生1:乌龟沿着长方形爬,它爬了4条边,而蚂蚁只爬了2条边。我认为乌龟爬得远。

生2马上反驳:蚂蚁爬的边比较长,2条边的长度和不一定比4条边短。我认为蚂蚁爬得远。

生3(指国旗上的五角星):五角星10条边,黑板四条边,你能说黑板的边长总和短吗?

师:好,有理有据。

生3:乌龟要过4个弯,它的速度慢一些。

生4:不对,乌龟只过3个弯。(有的学生也小声说3个弯,有的学生坚持说四个弯。)

师:你能指出乌龟爬行的路线,看看它到底过几个弯。(生4在屏幕上沿长方形的边指。)

刚才小声说的学生理直气壮的说:乌龟过3个弯。

(教师的延迟评价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思考同伴的发言是否正确,学生大胆质疑同学的发言,有争论、有验证,课堂时时迸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探究发现,多次体验。

师:刚才这个同学指对了吗?我们看看。(课件演示:铅笔沿着长方形的边画一周。)乌龟沿长方形爬了,用一个词怎么说?

生1:一圈。

生2:一周。

师:这个词用得准。(教师板书:一周。)蚂蚁怎么爬?谁能指出来?

(学生指出后,课件演示:铅笔沿树叶的边画一周。)蚂蚁也爬了一周。它们都爬一周,怎么知道谁获胜?

生1:它们爬的长度不一样。

生2:它们的周长不一样。

师(抓住这一生成的信息):他说什么不一样?

生3:周长。

师:周长是什么意思?你说出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什么是周长。)

生4:周长在长方形中就是4条边的长度。

生5:树叶就是2条边的长度。

师:六边形、八边形、十边形的周长呢?

生6悟到:哦,周长就是所有边的长度。

生7: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发现了数学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教师在一周后补充板书:的长度就是周长。)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树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树叶,你们能沿着它的边线,描下它的一周吗?

学生动手描树叶的边线,描完后,教师展示两名学生的作品。

师问:你从哪里开始描到哪里结束?

生1:从这里开始又回到原处。

师(又抓住学生说的词):回到原处说得好。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也就是他说的回到原处就是一周。你们都描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在我们的身边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学生依次指出黑板、屏幕、书、桌子、校牌、练习本、文具盒表面的周长。

师:你们指出的是这些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补充板书:图形的)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用了一周这个词,说出了周长的意思,现在又概括图形的周长的概念。老师把你们自己发现的知识做个记号。(教师用 和 标在这个概念的两端。)你们的表现真棒,送给你们一个真棒的标志。(教师在黑板上画: )可是你们的裁判还没当好。乌龟和蚂蚁到底谁爬得远?就是比较这两个图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实录 (在学生互相启发下,学生从自己的语言描述周长的意思,逐渐趋向准确的数学语言。学生通过看、描、摸、说,多角度多层次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

三、练习深化,开放策略。

师:怎么比较它们的周长呢?

生:先测量它们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所有边的长度都加起来,看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长。

师: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齐:很好。

师:就用你们说的方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这是乌龟爬行的路线,这是蚂蚁爬行的路线,这里还有直尺、卷尺、绳子。你们准备怎样测量?大家先想想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用绳子把长方形围起来,再用直尺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学生边演示,师问:要帮忙吗?生1答:要。)

生2插话:那直接用直尺测量更快。

师:具体说说。

生2:先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长,再测量宽。

师故意惊讶的问:还有两条边呢?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测量两条边就可以了。

师:能用上学过的知识,好!

生3:我用卷尺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树叶的周长怎么测量?

生4:我用卷尺把树叶围起来。

生5:我用绳子测量树叶的一条边,再乘以2,就能算出树叶的周长。

生6:我用滚的方法测量树叶的一条边。

师惊讶的问:什么?用滚的方法?给大家演示一下。(生6把树叶放在直尺上滚动,也测量出树叶一边的长度。)

全班学生为她喝彩!

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好办法,会动脑!现在请大家测量并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觉得单独完成好还是小组合作呢?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学具开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单中。(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周长,教师巡视指导。)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可以派一名或多名代表。

小组一:我们测量出长方形的长是25cm,宽是15cm。周长是80cm。我们这样算:25+25+15+15=80cm。

小组二:我们测量的结果和他们一样,但计算方法不一样。252+152=80cm。

小组三:我们有更简便的方法:(25+15)2=80cm。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各种方法。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树叶的周长怎么计算?

小组四:我们测量树叶一条边的长度是36cm,周长是36+36=72cm。

小组五:我们的计算方法是:362=72cm。(教师板书这两种方法。)

师:看看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到底谁获胜?

生齐:乌龟。

师:刚才判断对的举手。(判断对的学生作胜利的手势。)判断错的,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教师神秘的说)黑板上藏两道判断题,你们判断对的得1分,看谁能积2分。第一题:这个 真棒的标志有周长吗?认为有的请举手。(只有3个学生举手。)

师:没有举手的同学答对了,加1分,左手伸出一个手指表示1分。(学生情绪高涨)谁能说说理由?

生:这个标志有一个地方没有连在一起,也就是没有从起点回到

起点,就不是一周,所以它没有周长。(学生鼓掌。)

师:说得真完整。请看第二题: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师指 和 )认为一样的举手。(学生有三分之二举手)举手的加上1分。说说理由。

生1:虽然右边的铅笔多了一条线,但是这条线在里面。

生2:我要补充,里面的不算,一周指的是它的外边线总和,所以它们的周长一样。

师:听明白了吗?(生齐答:明白了)还想积分吗?

生自信:想!(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

师:课本第45页第2题有3小题,看谁量得准,算得快。算对一道题得1分。(学生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计算完后,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的测量工具、方法,计算方法都是开放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让学生,听课的老师都惊诧不已,这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四、随机应变,全课总结,

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我们很想得到这些学具。(这时下课铃正响。)师:好,就让你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生: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我把学具送给他们。也请同学们把你们积的分数亮出来作为这节课的总结。(大部分学生积5分,少数积3分)。

(教师善于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的信息,随机应变灵活总结,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学评析:

课前充分的预设是为了课中有效的生成。《什么是周长》一课,郑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把课本中的例子有效的融入乌龟和蚂蚁赛跑的情境中,通过这一情境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生动、信息量大的情境中自己发现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学生是真正的发现者。正因为这样的预设,课堂中动态生成也异常精彩,整节课高潮跌起。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充满生命活力,处处迸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处处折射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能巧妙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信息,出色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也正是北京教科院吴正宪老师倡导的有活力有灵气的课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