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青岛版三年...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过程,理解算理,初步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你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今年是祖国多少岁生日?(60岁)国庆那天,天安门前举行了雄伟的阅兵式,(课件:阅兵式)那天晚上,焰火璀璨,(课件:烟花)全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每个城市的街道也都装扮一新,庆祝祖国的60华诞。这不,小明和伙伴去了市府大街,体会国庆的欢乐!我们也去看看吧。(课件:街景)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以十月一日的国庆阅兵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生:汽车,街灯等。

师:从美丽的街景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

生2:新闻大厦每层24间,有20层。

生3:市府大办公大楼每层32间,有21层。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提,师点击课件)

生1:一共有多少街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 生2:市府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生3: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

师:(课件)我们先把第三个问题放进问题口袋,今天来研究前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1.探究:一共有多少盏灯?

(1)列式引课题。

师: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哪些信息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生答)怎么列式呢?

生:2312=

师: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前的是两位数乘整十数或乘一位数的乘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板书)

(2)估计结果。

谁知道这条街上大约有多少盏灯呢?说说你的方法。

生1:2320,1210,2010=200。

师:实际的灯数比200盏多还是少?

生:23比20多,12比10多,所以准确结果比200多。

生2:1210,2310=230。

(3)探讨方法。

问:200或230是准确的灯数吗?(不是)可是怎样才能知道具体有多少盏灯呢?

生:计算出来。

师:能不能借助原来学过的知识,自己尝试算一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小组讨论。 (师巡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4)全班交流

小组汇报:刚才,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一块来看看你们用了什么方法。先看这种方法,是谁的。能说说怎么算的吗?

① 23+23+23=276.

生:用加法把12个23加起来就是276。

师:他算出了12个23的和就是2312的积,而且计算十分准确,真了不起。要不咱们也用这种方法计算?(麻烦)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②生1: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个23,2310=230 ,再算2个23,232=46,230加46 得276。

师:有问题吗?为什么把12拆成10和2?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学,拆开后就变成学过的知识了。

师:谁听明白了?能再说说什么意思吗?

生说。

小结:我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先算10个23,再算2个23,最后把他们的积加起来,谁也用到了这种方法?

生2:把23分成20和3,2012=240,312=36,240+36=276。20个12加3个12就是23个12。大家真了不起,把新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真不简单。

③师:我发现有的同学也用了这种方法,但写的形式不一样,想看看吗?(竖式)

23 23 230

2 10 + 46

-------- ---- ------

46 230 276

师:你是怎么想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 生:先算23 2=46,再算23 10=230,46+230=276。

师:见解真独特。用三个竖式来计算,你感觉怎样?(麻烦)怎样才能更简便?(合成一个竖式)用一个竖式,还能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合呢?(板书:2312)试着在小组内合一合。生做,展示:

23

12

----

46

+230

------

276

师:你怎么想的?

生:先算23 2是46,写在横线下面,再算23 10是230,写到46下面,再加起来就是276。

师:真善于思考。

(评析:在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思维的多元性,注意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品尝成功喜悦,同时实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并让学生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5)深入研究笔算。

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竖式步骤,第一步应先算什么?

生232。

师:为了更清楚,可以把十位上的1先藏起来,(纸片挡住十位的1)。

生:先用个位上的2乘23的每一位,得46.

师追问:46怎么得来的?

生:23 2得来的。(板书:232的积)。

师:第二步算什么?

生:2310。

师:再让2悄悄躲起来(挡住个位的2)。

生:十位上13得3个十。

师:3写在什么位上?(十位)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生:十位上的1乘3得30,是3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

师:个位的0可以不写吗?(红笔轻轻写0)(板书:个位上的0不写)

生:(争论后达共识)可以。

师:再算什么?

生:十位上的1乘十位上的2得2个百,写在百位上。

师:表面上是23,实际是多少?(230)怎么得来的?

生:2310的积。(板书:23 10的积)下一步算什么?

生:46+230得276。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实录 师:也就是先用个位的2依次乘23的每一位,积末尾跟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23的每一位,积的末尾跟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等。

师:可以用竖式来计算这个乘法算式,这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

(评析:讲授算法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

2.探究:市府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来计算,真了不起。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下一个问题吗?(帖纸条:市府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请看好相关信息,列算式计算一下。

生独立完成。

生汇报:3221=672(间)

列竖式,展示算法。

问:要知道你们算得对不对,怎么办?

生:验算。

师:你想怎么验算?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再算一遍。

生2: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

师:真爱动脑,可以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什么情况下说明计算正确?

生:两竖式结果相等。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验算一下吗?(生验算)展示。希望以后大家都能养成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三、巩固新知,内化感知。

通过前面学习我发现大家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爱动脑筋,所以想请大家当当小老师,有兴趣吗?

1.(课件)当当小老师。(改错)

请帮小明批改一下作业吧,考虑清楚后请用手势表示出来。生说错在哪?如何改。

师:看来大家都是合格的小老师,有信心接受更大的挑战吗?(有)

2.能力提升。

小明在观赏完美丽的街景,回到学校准备观看文艺演出。看,一排21个座位,共14排,280个同学看演出,够坐吗?

帮忙算算吧。你想怎么做?

生:先算共有多少个座位,再与280比较一下,就知道能不能坐下了。

请列算式计算一下吧。

生独立完成,展示订正。

(评析: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四、回顾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一块分享?

生1: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生2:学会了乘法的验算。

师:短短40分钟,大家不但学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知识,还积极参与合作研究,真是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平时多细心观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评析:课堂总结,不但要总结结论,更要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这样做更能体现学习过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