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简易方程(第三课时)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简易方程(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趣的付费问题!
十几减 9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乘”好还是“乘以”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2)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平均数》案例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5)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1)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1)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3)
《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1)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1)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4)
小学老师传授学习妙点子--“数学歌谣”有趣又好记
匆忙的一节课——《分类》的教后反思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3)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