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具有主导作用的主导性主体,学生具有发展作用的发展性主体,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双方主体互动,开展一系列学教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发现知识,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并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标准。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编排都有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按一定的知识结构编排的,但对于这一编排,学生能否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呢?这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注重对一个个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而忽视对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殊不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现代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如五年级第二学期梯形的认识,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梯形的概念,再学习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学习梯形的分类。如何针对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呢?新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会达到怎样不同的教学效果呢?下面就以梯形的认识为例两种教法的对比进行反思。

一、 模块组合,联想建构

当前我们的教学中以一问一答式的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居多,整个教学过程呈线型状态,学生被教师的问牵着走,学生的思维狭窄,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而采用模块组合,即将几个知识点组成一个模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这个空间内充分的、自由的思维。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形成百花齐放的状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数学片断一:梯形的认识 师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问: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教学片断二:梯形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1

讨论题:(1)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

  (2)如果要给它们分类,你分几类?为什么?

教学片断一属于线型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只有一只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仅此而已。而教学片断二采用了模块组合,学生通过观察、辨析,不仅可以获得梯形的概念,而且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即:

《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2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一种数量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模块的讨论辨析中,对原有的四边形的认知结构进行的重新建构,而不仅仅是只增加了知识的量。同时,由于模块组合扩大了思维空间和容量,使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挖掘梳理知识的生长点,并据此组织材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的沟通知道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大、丰富,更加科学化。

二、 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大家在比较中反省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长处,获得深入的启发,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都要为此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个体学习是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石本无光,相击而发出光,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但是在独立基础上合作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启迪智慧,不断开拓创新。据国外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得到:通过讲授法教学,若干年后还保留的知识占5%,而通过合作交流学习获得的知识,若干年后还保留50%。与讲授法相比,整整提高了10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在上面的两个案例的对比教学中,我们看到,合作交流的优势不仅仅停留在知识量的保留上。

教学片断一:梯形的分类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将长方形纸对折,并剪一刀,剪出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3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很容易得到,轴对称图形,腰相等等特征,从而获得等腰图形的概念。

师:如果沿着对称轴把梯形剪开,又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操作后认识直角梯形。

教学片断二:梯形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梯形 先判断上面图形是不是梯形,再分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在说理中逐步建立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并完成建构。

《梯形的认识》教学案例4

师:给你2张长方形的纸,请分别剪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先独立操作,再小组交流)。

学生很容易剪出一个直角梯形,在剪等腰梯形时,每人方法各不相同,很多先量再剪,有的在思考一个动作快的学生拿着剪好的等腰梯形看,自言自语:这好像还是个对称图形。另一个学生灵机一动对称图形?!突然一拍大腿,是对称图形就好办了,看我的。他把纸对折,沿一条边剪一刀,就形成了一个等腰梯形了。

从这两个数学片断中看到,教学片断一中,老师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开展教学,条理清楚,学生能掌握各种知识点,增加什么叫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知识,但不能有条理地将它归纳到梯形分类这一结构中,需要老师去完成板书。

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纲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的开放题,给学生提供探索契机,这里教学片断二,教师就设计了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剪一个等腰梯形,将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外部操作过程中,对知识加以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思维。同时又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在share idea中突法灵感,产生创新,这就出现了对折剪一刀的壮举。虽然教法一也让学生进行了操作,但学生是无意识的操作,增加的只是技能。而教法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这种体验来自个体探究对好奇心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