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9
收藏
“想一想,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9-1呢?”近日,这道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了一位学生家长。对此,出版该教材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这类题目意在让学生将数学和生活关联起来,思考并运用。
家长
“小学数学题太奇怪”
“3+7、9-1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我想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一位海淀区实验二小的学生家长说,自己家孩子现在上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上这道题让他“完全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小学数学题太奇怪”。
近日,记者将该题截图在社交平台发布后,收到众多网友回复,其中30个成年人中有近20人表示不理解,其他人的回答也不正确。
出版社
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这本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第2版。北师大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负责人表示,这类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运用加法、减法解决现实问题。加强这类问题的练习,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人为编题”、“学生机械套题型”的弊端。
该负责人表示,每本教材都有专业的编写团队,也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编写。目前全国有约20个省份在使用这本教材,属于覆盖面和使用率较高的小学教材,反响也不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小学数学编辑表示,“毕竟教材是抽象的,主要靠教师引导,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解释题目并指导”。
教师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对于此类“新型”题,北京汇文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赵玲表示,之前的教学中也接触过此类题目。她解释,“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中的3和7并不特指这两个数字,学生可以用一种事物表示3,另一种事物表示7。
赵玲介绍,这类题意在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数学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公式,数字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
赵玲认为,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后,再用生活中的事物去表达,才能理解运用。
观点
让人不理解不等于创新
对于“新型”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表示,数学本来就是抽象的学科,对一年级儿童来说也较难理解,所以这类思考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鼓励学生把抽象的运算和生活相联系,这跟国外一些教育模式也是接近的。
王雄认为,家长之所以会有类似疑问,原因之一在于“家校”沟通不畅,校方及教师可以通过信件、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教育模式上的改变;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来帮助孩子学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认为,目前很多出版的教材都希望有新意,但有时这种新意与学生、家长的认知有差距,会导致家长不理解教材的用意。
储朝晖认为,出版方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把握教材的内部逻辑,缺少背景交代的题目较突兀,“让人不理解并不等于创新”,教材应用简单的话语把道理说清楚,反之会让人迷惑。教材应有多种版本,并由任课教师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小学数学知识竞赛的相关测试题
一年级下册元角分复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练习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 期末综合卷
小学数学基础公式大全
评估卷:期终评估试题 一年级下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练习作业
2017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热点透视:函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基础公式整理
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100以内数字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所有公式以及法则
小学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家庭作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家庭作业
2016年的一年级数学家庭实践作业
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家庭作业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求大小数公式
一年级数学期末综合练习卷
一年级所有数学公式:单位换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五以内加减法家庭作业
小学数学一年级家庭作业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加减法的家庭作业
201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练习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口算题家庭作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