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反思习惯 提高数学能力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培养反思习惯 提高数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培养反思习...

培养反思习惯 提高数学能力

2015-04-03 收藏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学生的实践反思,是对自身的认知进行反思,不仅能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溶知识与方法为一体,落实基础,讲究策略,概括数学思想,优化思维品质,深化思维层次,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一、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二、在多题一解中反思,形成网络。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过的题过后又是新题。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从而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

“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收敛性思维的一种综合归纳的思维方式。学生做了同一知识点的许多习题后,加以梳理、归纳、提炼,异中求同,揭开不同习题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本质的结构,以达到应用数学的变通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从而使学生脱离“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要求,一些以新背景、新材料设计的新问题接连出现,虽然它们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都是同学熟悉的,完全可以“穿新鞋,走老路”,然而,从旧知识至新问题这条“路”上,大部分同学遇到了断层。究其本质,学生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问题中去。教学中发现,多题一解对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迁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在一题多解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一题多解”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方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完每道例题,应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解法较为简捷,进一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解可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求解,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好处。如果说多题一解就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那么一题多解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既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平日习题训练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来解题,那种在题海中盲目漫游的做法绝对不利于培养解题能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学会“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解题方法,才是真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我们不仅要对解题的正误进行思考,更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否则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形。

四、在错误中反思,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发掘题中隐含条件,通常从数学所涉及的各方面具体特征入手,比如:数学概念、命题的关键字眼,特定数量关系,使命题、性质成立的重要条件,数形结合等特征,通过分析、观察、联想等方法,逐步探究隐含条件,转化综合利用,才可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