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教学的五大误区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走出数学教学的五大误区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走出数学教学的五大误区

走出数学教学的五大误区

2015-03-27 收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已无可质疑。它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是,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设计、指导、小结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严重影响和制约教育新形势的发展,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误区,方法

一个很普通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独立充分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究其原因,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及考后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下面我就浅谈以下这五点误区及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课堂设计不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个学生的认知系统与老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与其他学生的认知系统也是不完全相同。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直坠云霄,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正因如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好学性与力量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教学。如果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完成这个问题,他(她)们就能获得一种独立思考完成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和内心深处的成就感。

误区二:“举一”不能“反三”。《论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遇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够有好的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个讲过的题目都做不出来”。

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就学习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对一些变型一一列举,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基础知识,在学知中提高能力。另外,要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误区三:教师课堂包办过多。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是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独裁”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展加深。宁可少,但要精,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即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在教学数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听懂了,在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掌握所学知识又是另外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出来,因而教师仅仅应是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功能,教师只能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想不出解题思路与技巧,没有求解欲,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误区五:忽略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就是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复述一遍,一般地说,教师对一节课的开头比较重视,尚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而对课堂小结,则有些忽略。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这样的小结根本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既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不到画龙点睛、深化和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其实,课堂小结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或收于情,或结于理,或启于思,或煞于景……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