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5-03-27 收藏

新课改要求下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与应试教育那种比较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的教育方式相比,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一系列合作探究的过程,自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第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结论,不要由教学写出.

第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出的不耐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励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

其次,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要领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

最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