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收藏
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A则B”为真时,A称为B的充分条件,B称为A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法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知识扩展
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
(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2.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以不止一个,必要条件也可以不止一个。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模拟练习卷
初三上学期数学寒假作业答案:人教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九年级同步数学公式专题总结(十)
九年级同步数学公式专题总结(二)
数学寒假作业答案:初二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九年级同步数学公式专题总结(六)
三角函数诱导九年级同步数学公式(1)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如何抓高中数学的基础呢?
九年级同步数学公式:方差公式(4)
初二数学公式:三角函数半角公式
三角函数诱导九年级同步数学公式(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高二数学分层抽样知识点归纳
培养高中数学的创造性方法
针对初三下册年级寒假作业数学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试题(2016年)
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教学计划(上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案
排列组合初三课程数学公式(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2016年秋)
最新数学小百科知识:公理化和形式化
小学数学学不好的原因分析
冀教版初三下册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寒假乐园)初二上学期寒假作业答案参考数学
排列组合初三课程数学公式(9)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