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课题内容:基于第一学段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教材简析: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和判断,体悟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结果是不样的,注意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间对应关系,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共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从教室前后两面拍到的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第二道例题通过从前后左右四方位观察玩具猴,要求学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在比,说,连中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直观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掌握左、右、前、后的知识,并有了二维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法设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比较判断,推测判断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
教学过程
片断一:(一 )从熟悉的情境出发,有层次地观察
课件出示:一只卡通胡萝卜的横切面
师: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生:太阳、鸡蛋、饼干落日
[鼓励孩子展开自由的想像,与此同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保护,孩子们的回答有的竟极富创意。]
课件:胡萝卜的动态旋转的过程。生:胡萝卜!(出乎意料)。
[此处安排学生熟悉的情境直入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意会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结果可能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胡萝卜现在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生1:因为看的地方不同。
生2:刚才看到的少,现在看到的多了。
师生共同小结:同样的物体因为观察到的位置(或说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两个方位三个方位的观察
1、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图片
生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表达判断理由。
2、两方位三个方位
动画汽车徐徐而来,三个小朋友飘然而至。
师:三个小朋友会看到什么呢?一样吗?为什么?
生:小明会小红会小东会不一样
[再次体会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学生肯定的语气、流利的表达,连判断的理由也阐述的很清晰,学习过程真的不仅仅是认识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与素质生成的过程。]
师(追问):小朋友知道小红(右侧面的)站在汽车的哪一面?
[此处为解决后面的左右两侧而扫除障碍,降低难度]
生1:小红站在汽车的右面,因为我跟奶奶到姑姑家就坐这样的车
生2:不对,是左边(边说边比划)
[其实在错与对的交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何其深刻!在群体当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有个性而又善求异并因此而出类拔萃的人,教师应正确引导使之成为群体前进的中流砥柱,并为大家树立一个奋进的目标]
师:你真了不起!多细心的孩子!老师跟你握握手
片断二:从四方位观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提炼判断方法。
师:有位小客人早等不及了,小组长请出可爱的小猴吧!
组长拿出小猴玩具。
师:打个招呼吧!
生摸摸猴子的小脸蛋、小屁股、耳朵
[其时,孩子们早就想摸一摸了!安排这一环节的确很有意义,对小猴四面形象的构建 .想象与表述都离不开它;再者,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全在小猴身上,你不让他全方位地接触,他们根本就不会认真进行下面的活动。其次,摸一摸这些特征也暗含着分清图片的方法。]
师:说说看,你坐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是哪一部分?
生回答(略)
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看到的是?
[先观察后说,再想象,实质是在考察学生观察的有效与否,同时也将活动充分细化]
请组长拿出①号信封,生选自己看到的图片
师:认为图片难选的小朋友站起来。(这时有的小朋友站起后又被其他小朋友示意坐下,并有组内小朋友主动教给判断方法,看得出学生已自觉地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得出,学生选择前后两面很容易,左右两面费周折,尽管有实物在前面。不过很快就互相改正过来了。矫正才是知识真正形成的过程。]
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汇报并相机指导生用动作说明
生①:我是拿着图片到小猴身上比一比的(大约70%的学生生用此方法)
生②:我是根据小猴左右耳朵来判断的(有十多个学生举手赞成)
师:抓特征解决问题,这主意的确很好。
生③:我是看小猴脸朝向我的左边,而正好这张图片也是
生④::假设不选这一张,(边说边举起手中图片)会
师引导优化方法。
组织生换位置重选图片,应用方法。
(2)判断对面而来的动物左右面的图片,帮小叮当选照片,并说明判断依据。[此处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穿插,以使学生本已疲倦的思维二次兴奋,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知识层面上,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提升,对学生所学知识及空间想象力的综合考察]
片断三:巩固深化,强化已形成的认知
(一)认茶壶
《1》 画一画
组长拿出茶壶放于桌中央,生自行观察。
组长取出2号信封,互相选一选,画一画。
《2》 组织作品展,找找作品中相异点。
《3》 做95页第3题,连一连实物图
(二)出示铜牛灯图片,师口述拍照片的要求,生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
(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已然形成。)
教后效果分析
学生能100%很容易地判断前后两面的图片,并能流利地说出判断理由。说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和空间观念。对于本课的难点:物体左右两面的图片,有70%的同学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说理,说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总之,本节课无论从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养均已达到课始的目标,效果很好。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曾尝试直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师在讲台上用一个学具茶壶来讲解对于左右两个侧面如何分清,并引导学生明白我和他们对面时看到的同一个茶壶有何区别,明了观察结果与观察位置的对应关系。学生中的大多数也能找到实物图间的对应关系,并用由易到难的排除法进行斟选,甚至有的比小组合作交流和电教媒体参与的准确率还高。)是这种授受式的根深蒂固?还是上面的课例不太科学?我分析了一下两种方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方便,我们把借助多媒体和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课例称为A,授受方式的称为B。
一、A课例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从两方位三方位四方位,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易观察的小物体需要想象推理的大建筑,从可以直观看到一个侧面的物体到两个侧面都需想象的抽象图,从实物实物图,由浅入深,细化活动,对教材进行有效重组,做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内容为本,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二、在认知过程中,学生活动充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摸摸、看看、说说、画画,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活而有趣亦有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对知识系统有真实、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活动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已由简单的授受过程跃为一个主动感知、领悟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融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于一体的充满挑战、富于思考的过程。
三、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故本节课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形、色及可操作的实物作为施教媒介,以小客人拜访的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学得主动且生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比较,表达的欲望。在玩中学、乐中学。
A课所采用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本就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本课注意在独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所得进行有效融合,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有信心说,避免了合作交流的形式化。
总的来说,如果说B课型的设计学生是在教师说数学中听数学看数学的话,A课程则是学生在积极地做数学`用数学中玩生活中的数学。其实,数学活动课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充分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对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相应的数学知识,学生学得也较开心,课堂气氛亦相对融洽。可以说A课型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为学生个性特长开辟了广阔天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试卷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知识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高一数学函数与方程专项检测题2015—2016学年
详解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章复习知识点:等腰三角形
2015必备的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要点:有理数的乘方
分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知识点
经典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估算知识点
高一数学上学期集合知识点总结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知识点
解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试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竞赛题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复习: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高一必修1函数与方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一数学学科暑假作业:空间几何体及其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专项训练
《线段的初步认识》七年级上册数学课后训练题
解读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镜面对称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有理数与无理数
品读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知识点
初一上册数学同步测试题精选:等式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知识点复习:合并同类项
15-16年初一上册数学课后练习:线段
高一数学暑假作业试题:圆与方程
讲解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试题
精编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
高一数学暑假作业之直线与方程
解读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卷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整式的除法
精选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正数与负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