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2
收藏
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如:在讲简易方程时,我说: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每个人心里想出一个数,然后加上3乘4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去你原来相好的哪个数。好了,现在游戏开始。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我的最后结果是25。我就告诉他你原来想的数是6,对吗?对。学生高兴地回答“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吧?”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的向老师提出要求。这时我说好啊,这就是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讲的简易方程。学好了这一章,你们就会象老师一样猜谜了。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我们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法好吗?”、“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儿童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欣赏设计》教案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减混合》教案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应用题专项训练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教案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填空专项训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身高的情况》教案
2016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知识点之长度单位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变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美妙的“杯琴”》教案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能力训练题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下数学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判断题专项训练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测试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