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9
收藏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的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价值不高,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灵活处置。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特别注意三个“把握”。
一、把握发问的时机,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并无明确规定,但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教师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引导学生理解平行概念的问题。在要求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引出平行线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揭示平行线的概念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以生活实例丰富对平行线的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发问的时机,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师在提问后还应注意必要的停顿,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很快就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请其他的学生代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组织答案。相关的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学生的应答兴趣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入等。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准”度与“精”度
课堂提问的“准”度,主要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简明准确,而“精”度主要指问题的设计要灵活精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具体地需要注意:
第一,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不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学生提不起兴趣;“跳一跳又够不着”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提问的语言要准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体现语言修养的关键部分。提问的语言要严谨、简洁,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教师分别出示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坐的人数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结果前几个学生提出的都是比多比少的问题,而没有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显然,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
第三,提问的数量要恰当。在教学中我们还看到:有的教师提问的数量偏多,尽管有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好,但由于问题过于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效果当然不佳。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适中、与学生思维展开合拍的问题,实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page]-->第四,提问要留有合适的思维空间。问题的设计精巧与否,很重要的是能否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精”度明显有别。甲教师的问题序列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的问题序列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相形之下,乙教师的提问显得琐碎、直白,缺乏思维的启发性。
三、把握“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诱发“生成问题”的出现。“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认知风格等而很难预料。“预设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来源,但有时“生成问题”往往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性。因此,对于丰富多变的“生成问题”,教师应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处理新的问题。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价值,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促进学生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师只有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实施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展开思维,激励学生的自主创造。
二(下)数学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日记《两年前的故事》
二年级数学试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试题2016
2015—2016学年数学教研组下学期的工作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日记《观察物体》
华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应用题集合
专项训练:拆数字
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寒假作业试卷(青岛版)
奥数测试题
2016年二年级第二册数学寒假作业卷(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测试
口算考查
2016小学生二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二年级期末
二年级计算
二年级测试卷
数学小测试
基础巩固
全国数学竞赛二年级竞赛题
二年级期末试题
数学竞赛
口算
等量代换
最新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复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检测题
数学期末试卷
第二学期质量抽考二年级数学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假期作业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