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说课稿-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二元一次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说课稿

2016-04-2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是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一次函数》第13.4节内容 .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图象(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强化了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研究方程、不等式和函数间的关系及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教学难点:

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在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教师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法,及数形结合列举归纳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类比法.

2、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采用学生操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思考,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索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形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而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有规律地变化着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科学家故事激趣,回顾与思考引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

Ⅰ、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探讨

Ⅱ、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探讨

通过想一想, 变一变 ,做一做,议一议等活动得出: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由于函数和方程有以上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图象法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图象问题.

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的方法图象法

学生通过看书207页操作

小结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把两个方程都变成函数表达式的形式

(2)、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3)、找出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

(三)、应用迁移

Ⅰ、课本P48练习.

Ⅱ、操作:课本P51练习.(展评学生练习)

用图象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我们平时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大多还用的消元法.但对于我们将来要学习的高次方程、无理方程等的求解,画图象的方法更具一般性.无疑这节的学习为我们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理解和掌握.

Ⅲ、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交点坐标.

已知两直线l1:y=3x+5和l2:y=-2x+8,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四)、整理反思

本节课我们通过操作思考、探究交流,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形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后作业

1、 课本P53、习题13.4 1、(1)、(4)~(6)

2 、补充题:正比例函数y=2x和一次函数y=3x+k交于P(1,m),

求(1)k值; (2)两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3、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方程的故事.

(六)、活动与挖究

有一组数同时适合方程x+y=2和x+y=5吗?一次函数y=2-x,y=5-x的图象之间有何关系?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结果: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方程组的解与函数图象交点之间的关系:当函数的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当函数的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反之也成立.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老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